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4课《背影》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文件大小:17.4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3.23千字
文档摘要

第14课《背影》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4课《背影》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为教学内容,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思路如下:以课文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理解父亲形象,感悟亲情,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二是课文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三是总结延伸,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亲情在生活中的体现,实现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背影》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情感,提升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父爱,培养孝敬父母、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基本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学习过一些关于描写人物的文章,对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

-学生对《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有一定的认识,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兴趣,愿意通过阅读感悟生活、情感和人性。

-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文字获取信息。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偏好独立思考,有的喜欢小组讨论,课堂活动设计需兼顾不同风格。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在理解父亲情感方面遇到困难,需要引导他们从细节中体会父爱。

-对课文中的文言文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阅读障碍,需要适时提供辅助。

-学生可能难以将课文内容与自身实际联系起来,需要引导他们进行生活化的思考。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背影》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简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学常识。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父亲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分享个人感悟,激发思考。

-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文中场景,深入体验课文的情感表达。

2.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课文重点段落和人物描写,增强视觉效果。

-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课文朗读和互动问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网络资源:整合网络资源,提供相关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描绘父爱的短片,让学生感受父亲的形象和情感。

-提出问题:请大家谈谈自己眼中父亲的背影,以及它代表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背影在《背影》中承载着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

2.讲授新课(用时25分钟)

-文本阅读:全班同学共同朗读课文《背影》,注意语气、情感的表达。

-用时10分钟

-分析讲解:

-分析父亲形象:讲解文中对父亲形象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父爱。

-用时8分钟

-情感体会: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变化,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用时7分钟

-核心素养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态度。

-用时5分钟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练习题目: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用时5分钟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用时5分钟

4.师生互动环节(用时5分钟)

-课堂提问:随机抽取学生,请他们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用时3分钟

-开放性问题讨论: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如“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背影让你感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用时2分钟

5.总结与延伸(用时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父亲形象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延伸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背影的作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结束语: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希望大家能够将课文的情感体验带入生活,更好地理解和关爱自己的父亲。

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背影》中父亲的形象,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情厚意,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

2.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掌握了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情感,提高了写作技巧。

3.学生能够将课文中对父爱的感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了对家庭关系的认识,培养了孝敬父母的情感态度。

4.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积极参与,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学生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