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5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为主题,结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知识体系,以实际生活为背景,通过情境导入、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通过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数学符号和运算规则,发展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建模能力;同时,通过练习和反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运算技巧,提升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
-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包括正负数的运算。
-举例:例如,对于表达式“-3+2×(-1)-5”,学生需要能够正确应用乘法优先级法则,先计算乘法部分,得到“-3+(-2)-5”,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加减运算。
2.教学难点
-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中符号的运用和运算顺序。
-正确处理带有括号的表达式,特别是多层括号。
-举例:学生在处理“-2+(-3)×[4-(-2)]”时,难点在于正确应用括号内的负号和乘法优先级。难点在于理解括号内的负号表示取相反数,以及如何正确计算多层括号内的表达式。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白板、计算机、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数学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动画演示、相关教学视频、在线练习题库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正负号卡片)、黑板、粉笔、教学模型或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大家在使用计算器或进行日常计算时,有没有遇到正负数混合运算的问题?”
展示一些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气温、财务计算等。
简短介绍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有理数混合运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定义,包括运算顺序和法则。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加减乘除的优先级和符号运用。
3.有理数混合运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有理数混合运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案例1:计算表达式“-5+3×2-1”的结果,分析运算顺序和符号的影响。
案例2:分析“-2+(-3)÷(-1)×(-4)”的计算过程,强调括号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在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题目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和步骤,尝试不同的解法。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解题思路、步骤和注意事项。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运算顺序和案例分析。
强调有理数混合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更复杂的数学概念至关重要。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拓展(自选)
目标: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精神。
过程:
鼓励学生探索有理数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工程计算、经济学计算等。
提供一些拓展资源,如在线练习题、相关书籍推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8.教学反思
目标:教师反思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过程:
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表现,分析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提升教学效果。
知识点梳理
1.有理数的概念
-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
-整数分为正整数、负整数和零。
-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2.有理数的表示方法
-用符号“+”或“-”表示正数和负数。
-分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