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的重要一课。它以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本课内容与课本紧密相关,符合教学实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首先,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使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其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最后,通过探究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重点讲解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诸侯争霸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潮:强调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如孔子的仁政、孟子的民本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2.教学难点
-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理解:难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深远影响,例如铁犁牛耕的推广如何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流派的差异:难点在于区分和比较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的核心观点,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诸侯争霸”、“战国七雄”等历史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历史地图、战国时期文物图片
-课程平台: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平台,提供相关教学资源下载
-信息化资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相关视频资料、历史文献摘录
-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战国时期兵器模型)、角色扮演活动、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和文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战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典型文物,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战国时期的哪些特点?”
-回顾旧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诸侯争霸、铁犁牛耕的推广等。然后详细讲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如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生产的进步等。
-举例说明:以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为例,讲解战争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影响。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的影响,如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等。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一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时间轴,记录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师指导: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铁犁牛耕的推广、诸侯争霸等。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
-完成课后思考题,如:“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后世有哪些深远影响?”
-搜集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背景。
6.教学环节具体实施
-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和文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新课呈现环节:采用讲解、举例、互动探究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全面的认识。
-巩固练习环节:通过制作时间轴、完成课后思考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课堂总结环节: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作业布置环节:布置预习和思考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思考。
7.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史记》、《战国策》等,这些文献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资料。
-战国时期的文化艺术:研究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了解当时的艺术风格和社会生活。
-战国时期的军事制度:探讨战国时期的军事组织、兵器制造、战争策略等,理解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