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及性质。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原理讲解、实验操作演示、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等,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化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形成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3.增强学生化学实践意识,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在小组实验中学会与他人协作、分享和讨论。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对化学反应原理有一定了解,能够识别常见的化学试剂和实验器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化学实验普遍感兴趣,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实验活动。在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有待提高。学习风格上,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善于观察细节,有的则更擅长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进行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时,可能遇到气体收集困难、实验操作不当等问题。此外,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部分学生可能缺乏经验和技巧,难以准确判断实验结果。因此,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具备新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二氧化碳制取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验视频,以辅助学生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石灰石、稀盐酸、集气瓶、导管、酒精灯等实验器材,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营造良好的实验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我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中制取二氧化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一)实验原理讲解
1.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够溶解于水。
2.接下来,我们介绍一种常见的二氧化碳制取方法——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在这个反应中,石灰石(CaCO3)与稀盐酸(HCl)反应生成氯化钙(CaCl2)、水(H2O)和二氧化碳(CO2)气体。
(二)实验操作演示
1.我将演示如何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首先,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放入集气瓶中,然后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可以看到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这是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标志。
2.接着,用导管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另一个集气瓶中,观察气体收集情况。为了保证气体收集的充分,可以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以增加气体的溶解度。
(三)学生分组实验
1.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同学按照刚才的演示操作,尝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2.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注意实验废液的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四)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1.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以下问题:
-实验过程中,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了哪些物质?
-如何判断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收集满?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
2.我将对各组同学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强调以下几点: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观察集气瓶中的气泡是否停止产生。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是为了增加气体的溶解度,提高气体收集的效率。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了解了其化学性质。
2.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3.同学们在实验操作和讨论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课后作业】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二氧化碳制取实验方案,并尝试进行实验。
【板书设计】
1.二氧化碳的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