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九年级化学上册《2.2氧气》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2.2氧气》。主要内容有: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以及氧气与呼吸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制法和用途,了解氧气与呼吸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性质,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分析结果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推理等方法,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生物作用。
3.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氧气在生命活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追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氧气的基本特性。
2.氧气的制法和用途: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操作:实验过程中,如何确保实验安全,准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是难点。
2.氧气与呼吸的关系:学生需要理解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难点。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加强感性认识。
2.在实验前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操作规范,同时提供实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操作难点。
3.结合实际案例,如氧气在医疗、消防等领域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氧气与呼吸的关系,提高学习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学生对氧气性质的理解。
3.实验器材:包括集气瓶、水槽、酒精灯、火柴、氧化铜粉末等,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氧气应用实例,如呼吸、燃烧等,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重要性。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气体的基本知识,如气体的性质、分类等,回顾氧气的基本概念。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a.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氧气不易溶于水、无色无味等特性。
b.氧气的化学性质:讲解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通过实验验证氧气的化学反应。
-举例说明:
a.通过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说明氧气对燃烧的重要性。
b.以人体呼吸为例,解释氧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互动探究:
a.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b.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a.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对氧气性质的理解。
b.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师指导:
a.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b.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知识。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a.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整理笔记。
b.查阅资料,了解氧气在环保领域的应用。
c.撰写一篇关于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实验操作环节,确保实验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氧气的性质、制法和用途,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氧气的历史:介绍氧气的发现历程,从古希腊哲学家对燃烧现象的观察,到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氧气是燃烧产物之一的结论。
-氧气在工业中的应用:探讨氧气在钢铁冶炼、玻璃制造、焊接等工业过程中的作用。
-氧气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介绍氧气在生物体内如何参与代谢过程,以及氧气对生物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氧气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探讨氧气在净化空气、水处理以及生态系统中角色的研究。
2.拓展建议:
-阅读材料:《化学史上的里程碑》相关章节,了解氧气的发现和化学发展史。
-观看视频:推荐与氧气相关的科普视频,如“氧气的发现与性质”、“氧气在工业中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