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 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0.23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3.62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涉江采芙蓉》。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能够准确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感受古代文人真挚的情感世界。

-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四句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准确体会诗歌中游子和思妇之间的相思之苦。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讲授法:讲解诗歌的重点字词、诗句含义、诗歌意境和情感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爱情与思念是永恒的主题。许多文人墨客用优美的诗词抒发了深深的眷恋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古诗--《涉江采芙蓉》。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在一条清澈的江边,芙蓉盛开,一位女子轻舟采莲,她采下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亲人,然而亲人却在遥远的地方,她的心中充满了思念。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去感受这份浓浓的相思。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这些诗歌风格委婉含蓄,语言浅近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于这首诗的作者,已无法确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有关。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人们生活困苦,夫妻、亲人之间常常分离。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女子采芙蓉寄给远方丈夫的情景,抒发了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反映了当时人们在乱世中对亲情、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

1.教师范读

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学生跟读

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逐句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3.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4.指名朗读

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如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情感是否表达出来等。

5.全班齐读

全班学生齐读诗歌,要求声音洪亮,节奏整齐,读出诗歌的韵味。

(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12分钟)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诗歌

让学生逐句翻译诗歌,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自主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的翻译。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

-重点字词

-涉:渡过。

-遗(wèi):赠送。

-还顾:回头看。

-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同心:指感情深厚。

-重点句子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的那个人却在远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头遥望故乡,路途遥远漫长。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只能忧伤地度过余生。

4.学生再次翻译诗歌,巩固理解

请学生再次逐句翻译诗歌,确保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

(五)分析诗歌意象,体会意境(10分钟)

1.找出诗歌中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