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青春》初中美术教案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地位剖析
《律动青春》作为2024人教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一课,在
整个教材体系中占据着关键位置。本单元以“多彩校园——动态与场景表现”为
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中的艺术元素,提升对动态与场景表现的认知和
创作能力。《律动青春》聚焦于雕塑这一艺术形式,通过对雕塑作品的欣赏、分析
以及实际创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运用雕塑来展现青春的活力与风采,是单元主
题的重要深化与拓展。
它与前后课程紧密相连,既承接了之前对校园艺术元素的初步认识,又为后续
更复杂的场景表现课程奠定基础。通过学习雕塑艺术,学生能够掌握独特的造型语
言和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对艺术形式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单元目标,感受校
园生活中的艺术魅力,提升综合艺术素养。
2.学情特点把握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美术学习方面,经过小学阶段的基础培养,已经具
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对色彩、形状等基本美术元素有了初步认识,能
够简单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然而,对于雕塑艺术这一相对较为立体和抽象的艺术形式,他们的认知可能还
比较有限。虽然学生们对青春主题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但将这种感受通过雕塑
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
体差异逐渐显现,在美术技能和兴趣爱好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对雕塑艺术的兴趣,挖掘其潜在
的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设定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敏锐观察雕塑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及所处环
境等要素,准确感知不同雕塑作品所传达的独特艺术美感,提升对雕塑艺术
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雕塑作品。
?艺术表现:熟练掌握雕塑艺术中雕、刻、塑等基本方法,深入了解圆
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等不同形态,以及具象和抽象等表现手法。能够
运用这些知识,准确把握人物动态,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青春活力的主
题。
?创意实践:积极主动地参与雕塑创作实践,勇于尝试不同的材料和技
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作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主题表达、素
材选择、表现风格、材料特点等要素,创作出具有一定创意和个性的动态人
物雕塑作品。
?文化理解:深刻认识到雕塑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不同时代、地
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了解
校园雕塑与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品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
理解和尊重。
2.教学重点聚焦
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是学生理解这一艺术形式的基石。让学生清晰掌握雕、刻
、塑三种方法,以及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的形态特点,具象与抽象的表现
手法差异,是深入学习雕塑艺术的基础。
创作技巧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人物动态,把握人物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与形体特征,能够准确地将其表现在雕塑作品中。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不同材
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以及运用各种技法塑造出丰富的质感和形态
。
将青春主题融入雕塑作品是本节课的核心重点。帮助学生挖掘青春的内涵,如
活力、朝气、梦想等,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人物的姿态、表情、动作等元素,将
青春的特质生动地呈现在雕塑作品中,使作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感,更能传达出青春
的精神内涵。
3.教学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将青春感受转化为雕塑语言具有一定难度。青春的感受是抽象的、多
元的,学生需要将内心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具体的雕塑造型、姿态和细节。这要求教
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青春的特点,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雕
塑的艺术手法将这些特点具象化。例如,用飞扬的发丝表现青春的自由,用挺拔的
身姿展现青春的活力等。
在作品中表现立体感和动感也是教学难点。立体感需要学生理解物体在三维空
间中的形态和光影变化,通过对雕塑的起伏、转折等处理来实现。动感则要求学生
把握人物动态的瞬间,运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增强作品的动态感。学生可能在实际
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这些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