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过秦论》课件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文件大小:44.68 MB
总页数:4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7.56千字
文档摘要

《过秦论》贾谊秦国为何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秦朝为何从辉煌而迅速陨灭?

一、导入秦国为何从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秦朝为何从辉煌而迅速陨灭?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或许能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找到答案。

二、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贾谊其人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2.积累并掌握课本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3.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和论述风格。4.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君主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三、相关知识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初年人,世称贾生。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作者简介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太傅: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的老师(辅弼(bì)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权。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贾谊的散文是政论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辞赋则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知名。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文化,显示出从骚体赋过渡到汉赋的端倪,是汉赋发展的先声,唐李商隐有《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鲁迅:“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作品及评价

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解题“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听范读,正字音(xiáo)(zú)(qián)(yī)(shā)(yú)(lǔ)(huī)(ménɡ)(shènɡ)(zònɡ)(chī)(dí)(yōu)(nàn)崤函遗镞黔首猗顿长铩膏腴漂橹隳名城氓隶万乘合从鞭笞锋镝锄櫌作难逡巡藩篱瓮牖棘矜度长絜大(qūn)(fān)(wèngyǒu)(qín)(xié)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第一段固:形作名,险要的地势拥:拥有固守:牢固地看守以:表目的,来窥:窥视席卷:像席子一样卷起来,并吞包举:像包裹一样举起来,并吞宇内:指天下囊括:像囊一样包括,并吞四海:天下八荒:八方最边远的地方

内:对内(名作状)务:致力于守战:防守和作战外:对外(名作状)连衡:秦国采取的离间六国的策略而:连词,表目的斗:使...相斗,使动用法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而:表修饰西河:黄河以西,战国时期魏国的领地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控制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订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治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第一段翻译

1.第一段从哪几方面来叙述秦国的崛起?有哪些有利的条件?秦孝公(前361-前338)崛起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雄心政策君臣固守、商君佐之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商君佐之政治:经济:军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成就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外连衡而斗诸侯外交

2.“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作者舍简就繁,运用铺排的手法,同义短语的叠用,增强了气势,更能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