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年级生物下册 2.2.1 血液说课稿 (新版)冀教版.docx
文件大小:16.4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3.18千字
文档摘要

七年级生物下册2.2.1血液说课稿(新版)冀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血液的组成、功能以及血液的类型。具体内容包括血液的宏观组成、血液细胞的微观结构和功能、血液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已学过人体基本组织结构和细胞的基本知识,为本节课学习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打下基础。教材章节: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第二节血液。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血液组成:重点强调血浆和血细胞的区别,特别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

-血液功能:强调血液在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中的作用,以及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性。

-血液类型:重点区分A型、B型、AB型和O型血液的区别,以及交叉配血原则。

2.教学难点:

-血细胞功能的理解:学生难以理解红细胞运输氧气、白细胞对抗病原体和血小板促进凝血的具体机制。

-血液凝固过程:血液凝固是一个复杂的生化过程,学生需要理解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

-血液类型的遗传规律:学生需要理解ABO血型和Rh血型遗传的复杂性,以及如何进行交叉配血。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冀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材,以便跟随课本内容学习血液的相关知识。

2.辅助材料:准备血液结构图、血液凝固过程的动画视频、不同血型示意图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血液样本、显微镜、血型检测卡等,用于进行血液观察和血型检测的实验活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血液组成和功能的PPT,要求学生观看并记录关键点。

-设计预习问题:如“血液是如何运输氧气的?”、“为什么需要血小板来止血?”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收集预习反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PPT了解血液的基本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疑问以文字或思维导图形式提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血液在人体中的作用视频,引入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红细胞的运输功能、白细胞的防御功能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血液类型检测的小组实验,让学生操作并观察结果。

-解答疑问:针对实验中的疑问,及时给予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血液功能的重要性。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血液成分。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与小组讨论解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功能。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掌握血液检测的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血液功能的短文。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科普书籍和在线资源,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提供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短文。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巩固知识。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六、知识点梳理

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担着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重要功能。以下是关于血液的知识点梳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血液的组成、功能和类型。

1.血液的组成

-血浆:血液中液态部分,占血液总体积的约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等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占血液总体积的约45%。

2.红细胞

-形态:呈双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功能: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数量:成年男性约(4.0-5.5)×10^12/L,成年女性约(3.5-5.0)×10^12/L。

3.白细胞

-形态:有多种形态,具有细胞核。

-功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防御和清除病原体。

-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4.血小板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