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为《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单元,选自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要内容包括村落、城镇的起源与演变,不同类型村落、城镇的特点,以及居住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通过学习本章节,使学生了解我国村落、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引导学生理解村落、城镇发展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内在联系。
2.增强学生历史时空观念,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村落、城镇的变迁,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能力。
3.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实物资料,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4.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村落、城镇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国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村落、城镇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强调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村落、城镇的演变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例如,从原始村落到聚落,再到城镇的演变特点。
-重点二:城镇与村落的功能分区及其影响。要求学生理解城镇内部功能分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形成原因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例如,商业区的发展对市场流通的影响。
-重点三:居住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强调居住环境对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如交通便利性、绿化程度等,例如,分析古代城镇布局对居民生活便利性的影响。
2.教学难点
-难点一:村落、城镇发展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关系。这一难点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村落、城镇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紧密相关。例如,通过分析古代农业经济与城镇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难点二:不同类型村落、城镇的特点分析。这一难点在于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并分析不同类型村落、城镇的特点,如山城、水乡、古城等,例如,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识别不同类型城镇的特色。
-难点三:居住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这一难点要求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分析居住环境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如居住环境与居民健康、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例如,通过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居住环境对居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体验不同居住环境下的生活,增强对历史情境的感知。
3.引入案例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城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发展特点和环境影响。
4.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村落、城镇的历史变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合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组研究特定村落、城镇的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认为居住环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有没有注意过家乡的村落或城镇?”
展示一些关于传统村落、现代城镇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村落、城镇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结构等。
详细介绍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展示村落布局图、城镇功能区分布图等。
3.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村落、城镇案例进行分析,如传统村落保护、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改善居住环境”、“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