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7短歌行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2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江西省万载县株潭中学高中语文7短歌行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内容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中一首著名的古诗。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和赏析,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诗歌背景、作者介绍、诗句解读和主题探讨。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画面感。
2.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3.增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诗句分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深入理解曹操在《短歌行》中所表达的忧思与壮志,把握其复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诗句的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
③通过对诗句的品读,体会古汉语的韵味和美感,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①理解曹操诗歌中的“忧”与“壮”的交织,以及这种情感在诗中的表现手法。
②把握曹操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如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曹操的个人经历。
③在赏析诗歌时,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情感,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和个性化表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4.安排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情境。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从这首音乐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曹操及其《短歌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曹操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题目解读:“短歌行”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诗句解读:
-朗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句的韵律和节奏。
-分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诗句,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
4.主题探讨:
-分析诗歌中曹操的忧思与壮志,探讨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合历史背景,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诗句接龙:教师给出诗句的前半部分,让学生接出后半部分,检验学生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2.仿写诗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仿写一句诗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新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诗歌中的‘忧’与‘壮’是如何交织的?”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个性化表达。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点评,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诗歌中的忧思与壮志转化为自己的人生动力?
2.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布置作业:让学生以“我的忧思与壮志”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整个教学过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教学流程符合实际学情,紧扣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双边互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短歌行》全文,并对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意象有清晰的理解。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在其他文学作品中运用这些手法。
-学生对曹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有基本的了解,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能力提升方面:
-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从语言、结构、意象等方面深入解读文学作品。
-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增强,能够从诗歌中感受到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提升文学素养。
-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在仿写诗句和撰写短文时运用所学知识。
3.思维品质方面: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能够辩证地看待曹操的忧思与壮志,理解复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