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确立人生目标(Word说课稿)新教材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同步备课(统编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确立人生目标》,选自新教材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本节课主要围绕人生目标的重要性、如何确立人生目标以及如何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展开。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关联,如诚信、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同时,本节课内容也涉及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人生经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目标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道德修养和人生规划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法治观念,提高道德判断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人生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如尊重他人、诚信、遵守规则等。他们对人生目标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和深入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生的意义和未来的规划充满好奇。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但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互动讨论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喜欢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人生目标的确立过程时可能遇到以下困难:(1)对人生目标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与个人实际相结合;(2)面对众多选择时,难以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3)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挫折和困难,缺乏持续的努力和毅力。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目标,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面对困难时的应对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展示不同人生目标的案例,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学习。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提前一周发布关于“人生目标”的定义和意义的资料。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确立人生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设想?”、“你认为实现人生目标需要哪些步骤?”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通过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了解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人生目标”的概念和重要性。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例如,学生可以提交一个简短的视频,分享自己对人生目标的看法。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目标设定和实现的真实故事,引出“确立人生目标”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生目标”的设定方法,如SMART原则,并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介绍一个学生通过设定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强、时限性的目标,最终成功考上理想大学的故事。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讨论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例如,小组内互相提供建议,帮助对方制定行动计划。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如何平衡个人目标和家庭责任”,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如何设定一个合理的人生目标?”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分享和倾听,学习他人的目标设定和实现经验。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如“如果目标设定过于困难,该怎么办?”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确立人生目标”的课题,布置作业,如让学生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目标计划,并思考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人生目标”相关的拓展资源,如推荐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如指出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或提出改进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如制作个人目标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