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并能运用该定律解决简单的化学计算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科学探究素养,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2.实践创新素养,引导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3.科学态度与责任素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化学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的化学概念,如物质、元素、化合物等,并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如燃烧、金属与酸反应等,但对于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具体原理和计算方法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化学实验尤其感兴趣。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化学概念。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偏好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理论学习和逻辑推理来掌握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难以从微观角度理解原子和分子的重新组合过程;二是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守恒时,对于化学式的正确书写和配平存在困惑;三是将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实际问题时,缺乏解题策略和方法。这些困难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个别辅导来解决。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实验器材(天平、量筒、试管、烧杯等)、化学药品(盐酸、锌粒、氧化铜等)。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讨论。
3.信息化资源:网络化学实验视频、质量守恒定律相关动画演示、在线化学计算器。
4.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板书。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某些东西在变化后总量没有改变的情况?”
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密封瓶中的气体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照片或视频片段。
简短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强调它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质量守恒定律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意义。
过程: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阐述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使用示意图展示化学反应前后的原子和分子如何重新组合,但总数不变。
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实例,如酸碱中和反应,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质量守恒定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化学反应的案例,如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气与氧气反应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化学学习和实验设计的影响。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质量守恒定律相关的实验设计问题。
例如,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或探讨在实际实验中如何确保质量的准确测量。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实验设计或讨论成果,包括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和可能的注意事项。
全班同学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和改进空间。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际应用。
强调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学习和实验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应用这一原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报告,要求描述实验过程、数据分析以及结论。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原理和重要性。
学生能够识别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具体实例,并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