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选自宋代苏轼的词作,通过描绘出猎的场景,抒发了作者豪放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课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内涵,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学生能够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感受苏轼的豪放情怀,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同时,通过分析词句,学生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体现的豪迈气概。
-分析词作结构:教授学生分析词的起承转合,特别是本词的抒情手法和情感变化。
-品味诗歌意象:指导学生品味“密州出猎”这一意象,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画面。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情感:苏轼的词作往往情感复杂,理解“密州出猎”背后的情感寄托是难点。例如,如何理解“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少年狂”的内涵。
-跨文化理解: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古代词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存在难度。例如,如何理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历史典故。
-文学鉴赏能力:学生需要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这包括对语言、意象、情感的把握。例如,如何从“千骑卷平冈”这一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豪迈和气势。
-诗词表达技巧:分析词作中的表达技巧,如对比、象征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例如,如何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中的比喻手法。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教材,包括课文原文、注释和课后练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苏轼生平、密州地理环境相关的图片,以及与词中意象相关的视频资料,以增强学生对词作背景的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教学幻灯片和视频资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和马克笔,以便于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记录和展示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间: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苏轼的生平介绍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提出问题:展示苏轼的其他词作,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的词作有何特点?他如何通过词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理解词句含义(5分钟):
-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关键词句,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分析词句,解释其含义,强调其表现出的豪迈气概。
-学生朗读,体会词句的韵律美。
2.分析词作结构(10分钟):
-介绍词的起承转合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结构特点。
-讨论词的抒情手法和情感变化,如“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情感转折。
3.品味诗歌意象(10分钟):
-分析“密州出猎”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画面。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密州的地理环境,增强学生对意象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苏轼的词作特点,分享自己的理解。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如“这首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创新教学:教师设计互动游戏,如“词句接龙”,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词句的理解。
2.双边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的词作特点。
2.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阅读。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词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鼓励: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苏轼的词作,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苏轼生平资料:收集苏轼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创作和艺术成就,以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
-密州历史背景:介绍密州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