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重难点03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2025年中考历史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文件大小:2.05 MB
总页数:26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2.21万字
文档摘要

PAGE26/NUMPAGES26

重难点03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命题趋势】

【命题趋势】

【思维导航】

【重难诠释】

重难点0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重难点0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重难点0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难点0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分阶训练】

重难限时练

培优争分练

在历史中考中,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专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农具的创新、水利工程为主)、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制瓷业为主)、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城市、国内外贸易为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宋完成南移为主)等考点。比如2024年四川宜宾卷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山东东营卷考查了商朝最重青铜器司母戊鼎以及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五铢钱、江苏宿迁卷考查了通过丝绸之路交换的物种、青海西宁卷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点。

在具体考法上,选择题会从细节上考查农具创新、水利工程建设、制瓷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具体表现等;材料题则会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丝绸之路、货币的发展演变等作为重点进行考查。

专题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专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内容。总体趋势是随着耕作技术、耕种品种的改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手工业和工商业不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同时,经济重心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不断南移,到南宋时期最终完成。

重难点0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石器(远古居民)→青铜工具(商朝、西周)→铁制农具、牛耕(春秋战国)→曲辕犁、筒车(唐朝)→秧马(宋朝)

(2)水利兴修:都江堰(战国)→灵渠(秦朝)→隋朝大运河。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3)主要农作物:最早种植水稻、粟→河姆渡居民(水稻)、半坡居民(粟)→汉代张骞通西域后从西域引进葡萄、石榴、胡麻、胡萝卜等农作物→北宋引进占城稻→明代从美洲引进玉米、甘薯等高粮食产物,引进马铃薯、花生等。

(4)经验总结:《齐民要术》,北朝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著,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也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重难点0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①丝织业: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丝织品运到欧洲,丝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明朝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萌芽。②棉纺织业:元朝时棉纺织业发达,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2)制瓷业:①唐朝: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②北宋: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③明朝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朝郑和下西洋,航海规模大、路程远,显示出了明朝造船业的发达。

(4)冶铸业:商朝时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重难点0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国内贸易:秦朝统一车辆、货币、度量衡,方便了经济交往;汉朝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专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出现早市和夜市,形成新的商业区——草市等;清朝前期商贸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城市: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明朝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比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等;清朝时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

(3)货币:秦朝时期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西汉时期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4)对外贸易:西汉时丝绸之路开通,东西方贸易往来频繁;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达到140多个;清朝实行“闭关锁国”,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