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我的小芦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吹响我的小芦笙》,2/4拍,五声宫调式。歌曲运用了苗族民歌的音乐素材,使歌曲的旋律欢快,节奏紧凑,具有天真的儿童特点和明快的舞蹈性。歌曲的旋律具有苗族飞歌的旋律特点,又巧妙地融进了现代的节奏特点,使歌曲富有时代气息。尤其在歌曲部分旋律中运用了降mi及下滑音,具有典型的苗族飞歌的风格特征。
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月有300万人口,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淄川、广东、湖北等省(区)。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主要从事农业,妇女善于刺绣和蜡染,苗族人民喜爱歌舞,最具特色的是芦笙舞。苗族的飞歌属于山歌性质的民歌,其曲调开阔、爽朗、节奏自由、旋律多用大三和旋分解式的形式构成。
芦笙在苗族的远古时代就出现了。相传苗族的祖先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人们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
“飞歌”苗语为“恰央”,是高声歌唱的意思,主要流行在苗族人民中间,在日常迎送客人是演唱,飞歌一般在结构上分为歌头和歌尾两部分,个够高亢、自由、有浓厚的抒情气质;歌尾活泼、跳跃、节奏很有规律,是衬塑歌词内容的主要部分。
教学目标;
用轻快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用简单的彝族舞蹈动作表现欢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
旋律跨度比较大,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切分节奏。部分旋律中出现了降mi音,前倚音。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克服节奏,音高、气息的难点,用轻快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练声曲
1、教师演唱苗族飞歌《歌唱美丽的家乡》,介绍飞歌。
2、练习飞歌,解决歌曲后两乐句难点。(结尾十小节旋律,填衬词:呜———哎———啦啦啦——)前倚音。
二、导入新歌
1、初听歌曲《吹响我的小芦笙》。提问: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歌曲的节拍,情绪,介绍苗族。
2、再听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给歌曲分段、熟悉歌词、介绍芦笙。
三、学唱歌曲
老师唱谱,学生唱词。讲解降mi音。
四、旋律教学
1、视唱歌谱
2、了解五声调式。
五、完整演唱,情绪处理。
六、学习苗族舞蹈,歌伴舞。
教学反思:将组织教学、音乐韵律感的培养有机渗透其中,让课前的三分钟形成全体参与动起来的局面,为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作辅垫。从听、看入手,将苗族音乐舞蹈中的精彩画面展示给学生,让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去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其得以充分感受。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简单苗族集体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其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其良好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协调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