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以及在这一时期所暴露出的社会危机。具体内容包括:
1.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治统治特点及政治制度的完善;
2.清朝前中期经济文化的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科技文化的进步;
3.清朝前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如人口增长、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加剧等;
4.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方面的政策和举措。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史料解读,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解释素养;
2.引导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提炼历史规律,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增强时空观念和历史意识;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清朝前中期社会危机的成因,提升历史价值观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清朝政治制度的完善:重点讲解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科举制度的改革、监察体系的完善等,使学生理解清朝政治制度的优势与局限性。
-经济文化的发展:详细阐述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科技文化的进步,如高产作物的推广、瓷器与丝绸的对外贸易等,让学生认识到清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社会危机的表现:强调人口增长、土地兼并、阶级矛盾等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这些危机对清朝后续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清朝政治制度与社会危机的关系: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清朝政治制度的完善为何未能有效解决社会危机,例如,科举制度虽然选拔了一批人才,但同时也导致了官僚腐败和士人阶层的固化管理。
-社会危机的内在逻辑:难点在于分析人口增长与土地兼并之间的关联,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例如,如何解释人口增长导致的人地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如何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稳定。
-清朝对外交往的政策影响:难点在于分析清朝封闭的对外政策如何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例如,如何让学生理解闭关锁国政策对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康乾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图片和图表,以及反映清朝社会危机的纪录片片段。
3.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讨论清朝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危机等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清朝前中期鼎盛与危机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清朝的了解有多少?你们知道清朝在康乾盛世时期有哪些成就吗?”
-展示康乾盛世时期的图片,如故宫、圆明园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清朝的繁荣。
-简短介绍清朝前中期的历史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清朝前中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清朝前中期的历史概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基本概念。
过程:
-讲解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历史地位,包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
-详细介绍清朝的政治制度,如科举制度、八旗制度等,并使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如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治理措施,让学生理解清朝的政治成就。
3.清朝前中期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清朝前中期的经济文化成就及其危机。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高产作物的推广、瓷器贸易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清朝前中期的经济文化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清朝社会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反映了清朝的鼎盛与危机。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清朝前中期历史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历史意义、影响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联。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清朝前中期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分析、讨论过程和结论。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清朝前中期历史的重要性。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