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5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为主题,以新人教版选修5高中地理为教材基础,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对自然灾害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培养分析自然灾害成因和影响的地理思维。
3.强化人地协调观念,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增强对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理解还较为初步。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地理知识和分析能力。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描述能力有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需培养。在素质方面,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自然灾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此外,由于地理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环境感知能力也会影响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兴趣。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将结合实际案例,通过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认识自然灾害的同时,也能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投影仪、笔记本电脑、地球仪。
2.课程平台:学校地理学科网络平台、地理教学软件。
3.信息化资源:自然灾害相关视频资料、图片库、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模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图片,如洪水、地震、台风等,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自然灾害有哪些种类?它们对人类社会有哪些影响?
-引出课题: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2.讲授新知(20分钟)
-讲解自然灾害的种类: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
-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
-讲解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生态环境破坏等。
-结合案例,讲解如何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展示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先进案例,让学生了解成功经验。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其影响。
-强调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5.作业布置(5分钟)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
-收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典型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准备下节课的课堂讨论:如何提高我国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自然灾害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收集和分析气象、地质、水文等部门的实时监测数据,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灾害的动态变化,增强对灾害预警的认识。
-自然灾害的历史案例:收集整理历史上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等,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利用GIS技术展示自然灾害的分布、影响范围和风险评估,提高学生对地理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国内外防灾减灾政策法规:介绍国内外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灾害救助条例》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访问学校图书馆或网络资源,获取自然灾害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如《自然灾害学》、《自然灾害与应急管理》等。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站、地震台、地质博物馆等机构,实地了解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如组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自然灾害的最新动态,通过阅读新闻、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拓宽视野,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家乡或所在地区的自然灾害历史,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影响,撰写小论文或报告。
-组织学生参与模拟自然灾害应急演练,提高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
-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书籍,如《地球的故事》、《我们的未来》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板书设计
①自然灾害及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