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员工离职前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保密协议范本3篇.docx
文件大小:52.88 KB
总页数:46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1.36万字
文档摘要

20XX专业合同封面COUNTRACTCOVER

20XX

专业合同封面

COUNTRACTCOVER

甲方:XXX

乙方:XXX

PERSONAL

RESUME

RESUME

2024员工离职前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保密协议范本

本合同目录一览

1.协议目的及适用范围

1.1协议目的

1.2协议适用范围

2.定义与解释

2.1关键术语定义

2.2解释原则

3.保密义务

3.1知识产权保密

3.2商业秘密保密

3.3保密期限

4.保密信息的范围

4.1知识产权信息

4.2商业秘密信息

4.3其他保密信息

5.保密信息的处理

5.1处理原则

5.2处理方式

5.3处理责任

6.知识产权归属

6.1知识产权归属原则

6.2知识产权归属确认

6.3知识产权归属变更

7.商业秘密保护措施

7.1物理保护措施

7.2信息技术保护措施

7.3管理制度保护措施

7.4其他保护措施

8.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的使用

8.1使用原则

8.2使用范围

8.3使用条件

8.4使用责任

9.违约责任

9.1违约行为界定

9.2违约责任承担

9.3违约赔偿

9.4违约救济

10.争议解决

10.1争议解决方式

10.2争议解决程序

10.3争议解决机构

11.协议的变更与解除

11.1协议变更

11.2协议解除

11.3协议终止

12.其他约定

12.1法律适用

12.2通知与送达

12.3协议生效

12.4合同附件

13.合同附件清单

13.1附件一:知识产权清单

13.2附件二:商业秘密清单

13.3附件三:保密措施实施办法

14.协议签订与生效

第一部分:合同如下:

1.协议目的及适用范围

1.1协议目的

本协议旨在明确员工离职前在知识产权与商业秘密方面的保密义务,保护公司合法权益,维护双方利益。

1.2协议适用范围

本协议适用于公司全体员工,包括但不限于在职员工、离职员工及临时工。

2.定义与解释

2.1关键术语定义

“知识产权”指公司拥有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

“商业秘密”指公司未公开的、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包括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管理秘密等。

2.2解释原则

本协议中涉及的定义与解释,均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惯例。

3.保密义务

3.1知识产权保密

员工应妥善保管公司知识产权,不得泄露、转让或以任何形式使用公司知识产权。

3.2商业秘密保密

员工应严格遵守公司商业秘密保密制度,不得泄露、转让或以任何形式使用公司商业秘密。

3.3保密期限

本协议约定的保密期限自协议签订之日起至离职后三年止。

4.保密信息的范围

4.1知识产权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研发成果、技术方案、产品设计、技术文档、软件代码等。

4.2商业秘密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经营策略、客户信息、市场分析、财务数据、管理方法等。

4.3其他保密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内部文件、会议记录、培训资料等。

5.保密信息的处理

5.1处理原则

员工在处理保密信息时,应遵循合法、合规、保密的原则。

5.2处理方式

员工应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隔离、技术保护、管理制度等。

5.3处理责任

员工违反保密义务,导致保密信息泄露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6.知识产权归属

6.1知识产权归属原则

公司对知识产权享有所有权,员工对在任职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享有使用权。

6.2知识产权归属确认

员工在离职前,应将所拥有的公司知识产权清单提交给公司确认。

6.3知识产权归属变更

员工离职后,如需变更知识产权归属,应事先取得公司书面同意。

8.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的使用

8.1使用原则

员工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可使用公司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但必须遵守本协议的保密义务。

8.2使用范围

员工使用公司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的范围限于履行职务所必需。

8.3使用条件

员工使用公司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时,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公司利益。

8.4使用责任

员工在使用公司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时,如因不当使用导致公司权益受损,应承担相应责任。

9.违约责任

9.1违约行为界定

违反本协议约定的保密义务,泄露、转让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公司知识产权及商业秘密的行为,均构成违约。

9.2违约责任承担

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侵权行为、赔偿损失等。

9.3违约赔偿

违约赔偿金额由双方协商确定,如协商不成,可依法由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裁决。

9.4违约救济

受侵害方有权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10.争议解决

10.1争议解决方式

本协议争议的解决方式为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