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时代赞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第1课辉煌成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
通过赏析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美术作品(如建筑、雕塑、绘画等),理解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辉煌成就”主题,感受其形式美与精神内涵。
能运用美术语言(如构图、色彩、线条)分析作品的象征意义与时代特征。
艺术表现目标
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标志性成就(如高铁、航天、桥梁等),尝试用绘画、拼贴或立体造型等艺术形式创作一件作品,表达对“辉煌成就”的理解与赞美。
文化理解目标
了解美术作品如何记录和讴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体会艺术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辉煌成就”背后凝聚的集体智慧与奋斗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艺术作品赏析,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视觉化表达方式。
难点:将抽象的建设成就转化为具象的美术形象,并赋予其情感与象征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相关图片、视频(如港珠澳大桥、神舟飞船、美丽乡村建设等),经典美术作品(如《长江万里图》现代版、大型雕塑《奋斗者》)。
创作材料:卡纸、水彩/马克笔、废旧材料(如吸管、纸盒)、剪刀、胶水等。
学习任务单:包含作品分析框架、创作构思模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Step1:情境导入——感知“辉煌成就”
活动:时代影像展播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短片(如高铁飞驰、卫星发射、现代化城市等片段),提问:“这些场景给你怎样的感受?如果用美术作品来表现,你会选择什么形式(绘画、雕塑、摄影等)?为什么?”(目标:链接生活经验,激发创作兴趣,引出课题。)
Step2:经典赏析——解码艺术语言
作品分析:以《港珠澳大桥》摄影组图为例
观察与讨论:
构图特点(对称、延展性线条体现工程宏伟)。
色彩运用(冷色调的科技感与暖色灯光的人文温度)。
象征意义(桥梁连接三地,象征团结与创新)。
关键提问:“如果让你用抽象画表现‘速度与创新’,你会如何设计线条和色彩?”
对比赏析:传统与现代
展示《清明上河图》(古代繁荣)与当代城市主题绘画,引导学生思考:“古今艺术作品在表现‘成就’时有何异同?哪些元素能体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独特性’?”
Step3:思维拓展——从成就到艺术形象
小组任务:成就关键词转化每组抽取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主题(如“航天梦”“绿色能源”“乡村振兴”),完成以下任务:
联想风暴:列举与该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如火箭、太阳能板、稻田、无人机等)。
符号设计:选择一个核心元素,设计简化符号(如用螺旋线表现“科技腾飞”)。
情感表达:讨论如何通过色彩传递情感(如金色象征辉煌,绿色象征希望)。
Step4:创作实践——我的“辉煌成就”
创作要求:选择一种表现形式(二选一):
平面创作:以“未来城市”或“大国工程”为主题,用拼贴+绘画结合的方式完成一幅作品。
立体造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件象征“成就”的微缩模型(如“太空站”“智能农场”)。
创作支持:
提供构图草图模板,解决“画面空洞”问题。
播放轻音乐《我的祖国》营造氛围,教师巡回指导技法(如透视简化、材料固定技巧)。
Step5:展示与评价——时代艺术馆
活动:策展人解说每组将作品布置成“微型艺术展”,并派代表从以下角度解说:
作品主题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联系。
艺术语言的设计意图(如为什么用蓝色为主色调?动态线条表现什么?)。
多元评价:
学生互评:用“点赞贴纸”投票“最具创意奖”“最佳视觉奖”。
教师点评:关注艺术表现与主题表达的契合度,鼓励个性化表达。
Step6:情感升华——成就背后的力量
深度讨论:展示普通劳动者建设场景照片(如工程师、农民、科研人员),结合学生作品提问:“辉煌成就的背后有哪些‘看不见’的力量?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可以用艺术为时代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关注集体奋斗,思考艺术记录时代、传播正能量的价值。)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善课堂创作,为作品撰写一段100字的“展览简介”。
拓展作业:
采访家中长辈,用四格漫画表现“家乡的变迁”。
尝试用手机摄影拍摄身边的“小成就”(如社区公园、智能设施),配上诗意标题。
六、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小组任务单完成度、课堂讨论贡献值。
成果性评价:作品创意性、主题表达清晰度、艺术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评价:是否在作品中体现对建设成就的敬意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