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美术7年纪下册第二单元“多彩校园——动态与场景表现”的第2课“律动青春”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观察雕塑作品,从造型、色彩、材质及所处环境等角度阐述感受,了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学生能够欣赏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分析其造型特点,体会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动态表现主题。
·学生能够了解人物雕塑的创作过程,用黏土等材料创作一个动态人物雕塑,掌握雕塑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欣赏、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引导学生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体会雕塑在校园环境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掌握人物动态的表现方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动态人物雕塑,体验雕塑创作的过程。
5.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雕塑作品中提取创作灵感,运用到自己的雕塑创作中。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在雕塑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完成作品。
三、教学方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雕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分析法:对雕塑作品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造型特点、表现手法和主题表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动态人物雕塑,通过实践体验雕塑创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黏土、工具等材料用于学生实践;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收集一些自己喜欢的雕塑作品图片;准备黏土、工具等材料用于实践课。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校园雕塑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校园里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在校园环境中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你们在校园里见过哪些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教师总结: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律动青春”这一课,一起探讨如何运用雕塑表现人物的动态,突出青春这一主题。
(二)欣赏与分析(15分钟)
6.展示《冬奥之约(不锈钢)2018年黄剑北京冬奥组委首钢冬奥园区》和《圣火传递(不锈钢)2008年史抒青仲马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两幅雕塑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及所处环境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幅雕塑作品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雕塑的艺术美感与材质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这两幅雕塑作品都以不锈钢为材质,不锈钢具有光泽度高、质感强、耐腐蚀等特点,使得雕塑作品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芒,给人一种现代、简洁、大气的感觉。同时,雕塑作品的造型也非常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向我们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
7.展示《走向世界(铜)1985年田金铎中国美术馆藏》和《走向殿堂(不锈钢)2014年曾振伟暨南大学番禺校区》两幅雕塑作品。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造型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动态的。
·提问学生:这两幅雕塑作品在造型上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动态来表现主题的?
·教师总结:《走向世界》采用了具象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非常逼真,通过人物的姿态和动作,表现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豪迈气概。《走向殿堂》则采用了抽象的表现手法,人物形象简洁、概括,通过线条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表现出了一种神秘、庄严的氛围。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可以通过不同的人物动态来表现主题,让观众产生不同的感受。
(三)知识讲解(10分钟)
8.讲解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包含雕、刻、塑三种方法。雕塑作品具有一定的体量并占据相应的空间,不同材质的雕塑以其丰富的艺术语言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雕塑从形态上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三种,在表现手法上有具象和抽象之分。
9.讲解人物雕塑的创作过程
·创作人物雕塑需要综合考虑主题表达、素材选择、表现风格、材料特点等要素。
·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木偶模型的结构和动态,归纳其头、胸、腹、四肢的比例关系与形体特征。
·学习了解雕塑制作的基本步骤,包括构思草图、制作模型、雕刻细节、打磨抛光等。
(四)实践创作(60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青春活力”、“梦想飞翔”等。
学生根据主题,构思草图,确定人物动态和造型。
学生选择黏土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