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二单元第2课 律动青春 教案设计- 人教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 (1).docx
文件大小:15.59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20
总字数:约2.1千字
文档摘要

《律动青春》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基本信息

学科:美术年级:七年级学期:下册单元主题:多彩校园——动态与场景表现课程名称:律动青春课时:2课时(连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雕塑艺术中的雕、刻、塑这三大创作手法。

深入理解圆雕、浮雕、透雕各自的形态特征。

学会准确分析雕塑作品中有关动态表现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对比观察法,细致解析雕塑材质与主题之间的内在关系。

运用动态捕捉法开展人物造型创作活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深切感受雕塑艺术对青春主题的独特诠释。

着力培养学生对校园公共艺术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雕塑动态表现过程中所运用的夸张与简化手法。

(二)难点

在黏土材料的创作中,精准控制其可塑性,并实现动态的定格效果。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设备

准备北京冬奥会《冰雪五环》雕塑揭幕仪式视频,并以3D展示的形式呈现,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

(二)教具材料

为每个小组准备超轻黏土(12色/组)以及完整的雕塑工具套装。

搜集经典作品图集,其中包含4组指定雕塑的高清细节图,为教学中的对比分析提供充足的素材。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艺术感知与鉴赏(40分钟)

1.【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北京冬奥会《冰雪五环》雕塑揭幕仪式视频,在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观察:

仔细观察雕塑材质在阳光照耀下所产生的反射效果,体会不同反射效果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

关注运动员造型的动势走向,分析这种动势如何体现出运动的力量与美感。

思考作品与首钢工业园环境之间的相互呼应关系,理解雕塑在特定环境中的意义与价值。

2.【任务一:材质解码】(15分钟)

将学生分组,对《冬奥之约》与《圣火传递》雕塑进行观察,并填写材质对比表:

作品

反光效果

线条表现

环境适配性

冬奥之约

高反射

流线型

工业遗址

圣火传递

漫反射

折线型

森林公园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不锈钢材质经过抛光或者磨砂处理后,能够产生截然不同的光影效果。例如,《冬奥之约》通过镜面处理,有效地强化了速度感;而《圣火传递》采用哑光处理,则突出了力量感。

3.【任务二:动态解析】(20分钟)

对比分析两组经典作品:

《走向世界》具象表现:

跨步幅度:其跨步幅度为正常步态的1.5倍,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动态感。

重心偏移:身体前倾15°,这种重心的偏移极大地强化了动势。

形体简化:省略手指细节,重点突出整体轮廓,使人物形象更加简洁、鲜明。

《走向殿堂》抽象表现:

几何重构:将人体巧妙地转化为三角锥组合,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赋予作品强烈的现代感。

动态轴线:设置30°旋转倾斜角,让作品在空间中的动态感更加明显。

负空间:镂空部位形成视觉流动,增加了作品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二)第二课时:创作实践(45分钟)

1.【任务三:黏土雕塑实践】

动态捕捉(10分钟)

要求学生使用手机的连拍功能,记录下5个不同的运动瞬间。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选择张力最强的第3帧画面,以此作为创作原型,为后续的黏土雕塑创作奠定基础。

骨架构建(示范教学)

关键公式:明确人体比例,即头长与身高的比例为1:7,这一比例关系将有助于学生在构建骨架时把握人物的基本形态。

肌理制作技巧:

旋转压痕法:详细示范用笔杆旋转的方式在黏土上制造出布料褶皱的效果,使作品更加逼真。

点阵塑造法:教授学生使用牙签戳刺黏土来表现毛发质感,丰富作品的细节。

刮削成形法:演示通过去除多余黏土来强化轮廓线的方法,使作品的轮廓更加清晰、明确。

2.【作品展评】(15分钟)

设置“校园雕塑长廊”展台,从以下维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动态表现力(40%):主要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或形象是否生动地展现出了动态效果,是否能够传达出运动的力量、节奏和美感。

材质运用(30%):考量学生对超轻黏土这一材质的特性把握和运用情况,包括是否合理利用了黏土的可塑性来表现作品的形态和细节等。

环境适配(30%):判断作品是否与假设的校园环境相匹配,是否能够融入校园公共艺术的氛围之中。

六、课后拓展

(一)观察任务

要求学生记录3种不同材质公共雕塑的光影变化时段,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雕塑材质与光影效果关系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雕塑艺术的观察力。

(二)创作延伸

鼓励学生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雕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环保意识,将艺术创作与环保理念相结合。

七、板书设计

(一)左侧

雕塑语言体系:造型要素→材质特性→动态轴线→环境对话

(二)右侧

创作流程:观察→定格→简化→夸张→固化

八、教学反思(预留)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突破“静态思维”,在作业中有效地体现运动过程的瞬间转换。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如学生的学习进度、理解程度等,对教学方法和环节进行调整优化。

注:本教案依据人美版教材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