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科学§2.3建构原子模型(1)教学设计
课题
2.3建构原子模型(1)……原子结构模型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七下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为浙教版七下第二章第3节《建构原子模型》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此前学生已知道原子可构成分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在此基础上学习原子结构相关知识,首先是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着手,然后学习原子内部结构,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奥秘。
本课时重点是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剖析及原子模型建立过程,体验科学家的研究方法;让学生尝试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式教学法,充分利用“角色效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扮演小科学家,在假想时光倒退100年的前提下,一起作原子世界的科学探索,努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本课时是原子结构、离子、元素等知识的基础,是基础性的知识,学好这一课题对后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α粒子散射实验;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了解原子核式结构;
科学思维:了解卢瑟福实验现象和建立猜想的过程;通过对卢瑟福实验现象剖析,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质疑、创新意识;体验建立模型的方法在研究中的作用;
探究实践:通过对原子核结构的认识,体验高能量粒子撞击、打碎核的方法是研究微观粒子结构的一种方法;
态度责任:体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培养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和修正过程;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
难点
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的表述,通过解释现象推导出原子结构特点并建立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复习:
1、电解水时发生变化,条件是;生成的新物质是和;
2、从微观角度看,水是由构成的,从宏观角度看,水是由组成的;
3、分子是由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构成的;每个水分子中含和;
4、化学变化中,分子,重新组合成;所以,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
导入: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除了分子以外,还有原子和离子等,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那么,原子是最小的微粒吗?
科学家是如何建构原子模型的呢?
导
入
新
课
讲
授
新
课
阅读任务:寻找科学家探究原子的结构的历程
分子很小,原子更小,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科学家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逐步揭示的。
阅读教材P65-66,完成下列问题:
1)最先提出原子是不可分的实心球的科学家是;
2)最先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他提出电子镶嵌的原子模型;
3)最先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是;
4)卢瑟福提出核式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是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原子是由和
构成的。
讲解与归纳: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1、原子结构模型的意义所在:
(1)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重大突破,从而推动科学认识的进步;
(2)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3)原子结构模型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物质性质和相互作用的框架,从而指导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
分子很小,原子更小,原子之间能够结合成分子的奥秘,正是科学家在研究这小小的原子的结构时逐步揭示的。
(4)原子结构模型的简化描述,建构原子模型是认识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微观世界的初步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加快了教育普及和人才培养。
2、原子结构模型的历程:
(1)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研究:
①原子是一个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②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的研究:
①汤姆生发现原子内部存在带负电的电子;
②提出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物质:通过实验和计算得出电子是比原子更微小的粒子,他认为提出原子内部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③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3)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①卢瑟福的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