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说课稿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第六章人工智能及其应用”为主题,结合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设计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引入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讲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识;最后,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敏感度和应用能力;发展计算思维,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工作原理,提升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强化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鼓励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工智能的伦理和社会责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此前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关于人工智能的具体概念、原理和应用,学生可能了解有限,主要限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名词。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新兴技术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领域。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接受新知识,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偏好自主学习的,也有倾向于合作学习的,因此教学活动应兼顾不同风格。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复杂概念的理解、编程技能的缺乏以及对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影响的认知不足。此外,学生可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前景感到好奇,但又担心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人工智能系统的工作流程,提高对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的认知。
3.利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4.结合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个小型人工智能项目,如开发简单的聊天机器人,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包括视频、动画和互动软件,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引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的相关知识,为学习人工智能奠定基础。
二、新课呈现(约25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技术和应用领域。
2.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疗、教育、工业等。
三、巩固练习(约30分钟)
1.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设计一个简单的语音识别程序,加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顺利完成练习。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2.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
2.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六、教学过程详细内容
(一)导入环节
1.激发兴趣:展示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如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引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网络应用的相关知识,为学习人工智能奠定基础。
(二)新课呈现环节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技术和应用领域。
-人工智能的定义和分类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
-人工智能的主要技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医疗、教育、工业、交通等
2.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医疗、教育、工业、交通等。
(三)巩固练习环节
1.学生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设计一个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