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土木工程力学(第三版)教案 31-用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doc
文件大小:1.32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2.01千字
文档摘要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班级

铁道工程技术

(高职一年级)

班级人数

XX

授课地点

XX

授课形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教学课题

12用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

教材资源

选用教材:“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土木工程力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秀丽主编,2024年出版。

参考教材:《工程力学》王建中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出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PKPM软件的力学功能;

了解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的步骤。

能力目标

能够掌握连续梁、框架的结构布置;

能够利用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善于总结问题。

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

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

突破措施

视频演示加深理解

通过视频演示,加深学生对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的理解。

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

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

突破措施

视频演示学生总结教师补缺

通过视频演示PKPM软件计算连续梁的内力,学生总结计算步骤,教师针对学生总结进行查漏补缺。

小组合作

通过总结的计算连续梁的内力的步骤,模仿相应步骤小组合作计算框架的内力。

教学策略

教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资源

(自建)在线开放课、知到APP、智慧职教云、力学小实验、演示动画、微课、PPT、文本、图片等。

(一)课前导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融入点

课前自学

教师推送在线开放课中《连续梁计算》的视频讲解和PKPM的简介文章,帮助学生预习知识;

教师推送课前习题,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

(二)课中提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融入点

新课引入(约10)

绍PKPM软件介绍:

PKPM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研发的工程管理软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是我国建筑行业计算机技术开发应用的最早单位之一。它以国家级行业研发中心、规范主编单位、工程质检中心为依托,技术力量雄厚。软件所的主要研发领域集中在建筑设计CAD软件,绿色建筑和节能设计软件,工程造价分析软件,施工技术和施工项目管理系统,图形支撑平台,企业和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方面,并创造了PKPM、ABD等知名全国的软件品牌。

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发展趋势,构力科技作为国内建筑领域计算机技术研发最早的单位之一,三十多年坚持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自主研发,为行业提供应用软件和数字化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中国建设行业软件与信息化发展的引领者。

如今,PKPM软件涉及的领域不止力学计算方面,在BIM设计案例、装配式建筑等方面都有涉及。

构力科技三十多年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研发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学会坚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听不太懂的知识点,在生活的过程中经常有暂时解决不了的难题。但是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应该直接放弃,要不怕困难,学会坚持。

只要坚持下来,不管是难懂的知识点,还是生活中难解的问题,都会有得以解决的一天。

连续梁结构内力图示例

(约30)

示例:绘制如图所示等截面连续梁的内力图。

网格生成

“网格生成”菜单是整个交互输入程序最为重要的一步,用于勾画出框架或排架的立面网格线,这网格线应是柱的轴线或梁的顶面。操作步骤见下图:

柱布置

截面布置

(2)柱布置

梁布置

截面布置

梁布置

4.铰接构件

5.恒载输入

6.计算简图

7.计算

(1

通过视频演示PKPM软件计算连续梁的内力,学生自主总结连续梁结构内力图计算步骤,锻炼学生的总结凝练能力。

框架结构内力图

实训

(约55)

绘制如图所示框架结构的内力图。已知柱子截面尺寸为300mm×500mm,梁截面尺寸为250mm×500mm。

实训步骤:

网格生成

柱布置

梁布置

恒载输入

计算简图

计算

小组合作,通过总结的计算连续梁的内力的步骤,模仿相应步骤小组合作计算框架和排架的内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巩固新课(约5)

用PKPM软件计算平面杆件结构步骤

网格生成

柱布置

梁布置

恒载输入

计算简图

计算

引导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课后拓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拓展任务

教师通过“知道APP”平台推送课后作业;

教师通过“知道APP”数据及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表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课后线上的资源的提升和拓展,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与技能的记忆和掌握,并为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