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系统整合教学理念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器官系统整合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同时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大有裨益。该文从器官系统整合教学法的起源和发展,器官系统整合教学思维在药理学教学中的设计及思考3个方面开展讨论,为教师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标签:器官系统整合;药理学;教学改革
[Abstract]Inthepharmacologyteachingcourse,theapplicationoforgansystem-basedintegratedteachingconceptcanobviouslyimprovethelearninginterestofstudents,culturetheclinicalthinkingabilitiesandgreatlyimprovetheteachingandresearchabilitiesofteachers,andthepaperdiscussestheoriginanddevelopmentoforgansystem-basedintegratedteachinganddesignandconsiderationofsystem-basedintegratedteachingconceptinthepharmacologyteachingthusprovidingreferenceforthedevelopmentofmultipleteachingactivitiesofteachers.
[Keywords]Organsystem-basedintegration;Pharmacology;Teachingreform
器官系统整合的医学教育模式于1952年在美国西余大学最先试行,在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高峰会议上获得多数专家肯定,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世界各国医学院校先后对这种医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将医学课程体系的基础医学与部分临床医学课程内容相互融合,形成以各个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模块,近50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型课程体系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汕头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锦州医学院等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先后在器官系统整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1]。各高校普遍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1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药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学科,药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學、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医学各学科关系密切,因而被称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学生学习利用基础医学知识合理使用药物诊治临床疾病过程中的核心课程。
长期以来,现行的医学课程延续“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三年制医学专科课程可看作是本科课程的压缩版,分为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渐进过渡,强调了每门学科的完整性,易于实施教学与组织管理,但一个器官系统的相关知识从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到相关疾病的病理、病理生理学变化再至疾病的诊疗措施内容需要在3~4个学期时间分开讲授,各学科教材强调各自内容的专、深、难,未注重与其他学科有机联系,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利于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基于药理学内容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学科之间关系紧密,而药理学各章节的内容本身并没有密切逻辑联系的特点,如果单纯从“以学科为中心”出发讲解药理学内容,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三年制专科医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中,学生对以往的基础医学知识有所遗忘,又尚未接触临床各医学知识,可以说学生在学习药理学这门“桥梁”课程时“桥墩”不牢,难以架“桥”,学习起来难以前后贯通,内容混淆,不好记忆,学习过程非常痛苦。学生在临床实习时,无法在短时间内将以往孤立的各学科知识有机、整体地联系起来,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基于以上医学生的药理学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专科院校临床医学生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更需要从器官系统整合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内容。现有文献报道器官系统整合的医学课程改革基本是以教学管理部门为中心组织实施,从单门课程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改革的报道很少,全局改革牵涉部门、人员多,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因此笔者提出从药理学课程入手,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