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手术后疼痛是机体对手术创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生活质量及预后。有效的疼痛管理能够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为进一步规范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提高疼痛管理水平,特制定本专家共识。
二、疼痛评估
1.评估方法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一条10cm长的直线上,两端分别标有0(无痛)和10(最剧烈疼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在直线上标记相应位置,以评估疼痛强度。
-数字评分法(NRS):用0~10这11个数字表示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最剧烈疼痛,让患者选择一个数字来描述疼痛。
-面部表情评分法(FPS):通过描绘6种不同面部表情从微笑至悲伤至哭泣的图画来评估疼痛强度,适用于儿童及不能很好表达疼痛的患者。
-语言描述评分法(VDS):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体验用简单的词汇如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极重度疼痛来描述疼痛程度。
2.评估时机
-术后应常规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包括术后即刻、术后24小时内每4~6小时评估一次,24小时后根据患者情况可适当延长评估间隔时间,但至少每天评估1~2次。
-对于疼痛程度突然加重或出现新的疼痛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评估。
3.评估内容
-除了评估疼痛强度外,还应评估疼痛的性质(如刺痛、胀痛、跳痛等)、部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对睡眠、活动、情绪等的影响,以及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
三、疼痛管理目标
1.控制术后疼痛,将疼痛强度控制在轻度疼痛以下(VAS≤3分或NRS≤3分)。
2.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度镇静等。
3.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包括早期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切口愈合等。
4.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四、疼痛管理策略
1.多模式镇痛
-药物联合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与阿片类药物联合:NSAIDs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常用药物如布洛芬、酮咯酸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多。两者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镇痛作用,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乙酰氨基酚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产生镇痛作用,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可增强镇痛效果。
-不同作用机制的阿片类药物联合:如将μ受体激动剂与κ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产生不同的镇痛效应,减少单一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药物与非药物方法联合
-药物与物理治疗联合:如术后早期进行局部冷敷可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之后根据情况可进行热敷、按摩、理疗(如经皮电刺激神经疗法,TENS)等。TENS通过皮肤将特定频率的电流刺激作用于神经,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药物与心理干预联合:心理因素如焦虑、恐惧等可加重术后疼痛,通过心理支持、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训练、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可增强药物镇痛效果,提高患者的疼痛阈值。
2.超前镇痛
-在手术切皮前30分钟至2小时给予镇痛药物,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引起的疼痛敏化。常用药物包括NSAIDs、阿片类药物、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如可乐定)等。
3.患者自控镇痛(PCA)
-静脉PCA(PCIA):患者通过按压PCA泵上的按钮,自行给予预设剂量的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PCIA可根据患者的疼痛需求及时给予药物,镇痛效果确切,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硬膜外PCA(PCEA):通过硬膜外导管给予镇痛药物,常用药物如罗哌卡因、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等。PCEA不仅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还可减少全身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硬膜外穿刺相关的并发症。
-皮下PCA(PCSA):适用于无法进行静脉穿刺或硬膜外穿刺的患者,药物通过皮下导管注入。
五、常用镇痛药物
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作用机制:抑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代表药物:布洛芬、酮咯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等。
-用法用量:布洛芬一般口服剂量为0.3~0.6g,每日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