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论析.docx
文件大小:29.05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1.34万字
文档摘要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论析

摘要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在内涵特征方面,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自主性、融通性、高质性、完备性、实践性、现代性、国际性和可持续性等鲜明特征,遵循政策驱动、教育底层、技能积累、空间生产和实践创造五大逻辑;在属性要求方面,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秉持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和公共属性,具有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守教育性、坚持职业性和坚定技术性等本质要求。新时代我国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坚守职业教育特质、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技能积累规律;构建央地互动、区域联动、多元协同、更具韧性的发展机制;推动职普协调发展、相互融通、正向互促;在夯基固本上应坚持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产教融合、校企同行;强化职业教育有组织科(教)研。

关键词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职普融通;产教融合;高技能人才;教育强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2]。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这为我国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事关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进程,是“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和“怎样办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从世界范围看,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发展韧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职业教育的普遍共识;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更具类属性、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由此,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进程中,特别是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下,科学探究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问题,厘清内涵特征、明晰本质要求和探寻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提性认识: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讨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何谓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换言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什么样的?具有哪些显著特征?运行逻辑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

(一)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网链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语境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实则是多种矛盾关系交织的综合体。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从宏观视角来看,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深嵌于多重社会结构和关系网络之中,人、物、技术、产业、社会等贯穿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共同塑造了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轨迹。一是人和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和成就人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终极目的。培养人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二是物和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健康的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受制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生产水平和物质财富水平。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教育物质并有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3]。三是技术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此处技术的指向是多维的,既有专业性技术之义,如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极具专业性和规范性,也有生产性职业技术之维,如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等作出的制度性设计和安排,还有科学技术革新升级之要,如数字化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智慧引擎。四是产业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和本质特征,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坚持与产业相结合,“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常态主题,是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逻辑主线。五是社会与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系。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应树立更加系统、融合的大职业教育观,做好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主动与不同教育要素开放重组、与各类产业要素互动融合,持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

(二)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体系界定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