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教育强国背景下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逻辑、困境和路径.docx
文件大小:28.38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1.13万字
文档摘要

教育强国背景下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逻辑、困境和路径

摘要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肩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端和职业教育的神经中枢,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之一。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应然之举,也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适应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但在学位授予、实施主体、高质量发展和职业资格衔接等方面面临现实困境。为此,应通过完善学位体系、凝聚优质资源、发展学位学徒制、优化规模结构和加强一体设计,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力、锻造科技支撑力、凝聚协同力、激发人才竞争力和增强民生福祉。

关键词教育强国;职业教育体系;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系统部署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教育强国的构成要素。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完整教育类型来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积极回应,是建立健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形式、多通道和可持续发展的梯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为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已成大势所趋。

一、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2011)》中,将职业教育定义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行业、某类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的特有知识、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可能有基于工作的成分(例如实习、双轨制教育课程)。成功完成这类课程,授予劳动力市场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关国家主管当局和劳动力市场承认其职业定向[1]。

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学位为职业学士、职业硕士和职业博士。内涵包括3个方面:在教育类型方面,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应归属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受教育程度的第6级、第7级和第8级教育。第6级相当于学士或等同水平,提供中间层面的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获得第一学位或同等资格证书;课程以理论为基础,包括实践成分,进行最好的专业实践;提供者包括大学和同等的高等教育机构。第7级相当于硕士或等同水平,为学习者提供高级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获得第二级学位或同等资格证书;课程有大量的研究成分,以理论为基础,也包括实践成分,进行最好的专业实践。第8级相当于博士或同等水平,获得高级研究资格证书;课程致力于高级学习和原创性研究,一般仅由以研究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

在培养层次方面,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相对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来说是质的提升,涵盖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逐渐高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但相对低于本科以上同层次的学术型教育;在实践和实训教学方面,强于本科以上的同层次学术型教育。特别是在人才规格、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形成特色,即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达到本科以上同层次学术型教育的水平,又突出职业特色以及对专业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培养目标方面,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等特征。学历层次和学位层次的高等性是培养目标的基准,职业性是培养目标的内涵,行业性是培养目标的方向。具体来说,面向行业企业和实际工作的需求,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点发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我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应加快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加强多方参与的协同力。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要从完善自身体系发展的逻辑转向主动支撑国家战略的逻辑。

(一)战略逻辑: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服务国家战略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十四五”至2035年,实体经济将一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主线。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实现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转型,还要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