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理解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掌握交通线路的类型,理解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密度、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形区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并能解释其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景观图及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对比不同地形区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
-通过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地形对聚落分布、形态和规模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走向、密度、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形区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并能从人地关系角度进行合理评价。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使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不同地形区的聚落和交通线路形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
3.案例教学法: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如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与交通线路分布,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展示不同地形区聚落和交通线路的视频,视频中包含山区错落有致的村落、平原上密集的城市以及蜿蜒于山间的公路、一望无际平原上的铁路等场景。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地形区的聚落和交通线路,大家思考一下,地形与它们的分布和形态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并初步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5分钟)
-聚落的概念与分类
-通过PPT展示一些不同类型聚落的图片,如乡村聚落(包括渔村、山村、农村等)和城市聚落,结合图片简单讲解聚落的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介绍聚落的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地形对聚落类型的影响
-展示山区聚落和平原聚落的景观图片对比,引导学生观察两者的差异。
-讲解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且分散,交通不便,因此聚落多分布在山间谷地或河流两岸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地方,聚落规模较小,多为乡村聚落。例如,我国西南山区的许多村落依山傍水而建。
-而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聚落规模较大,城市聚落较多。像我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城市密集分布。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标注出不同地形部位(山地、平原、谷地等)。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讲解,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聚落分布较为密集,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如我国东北平原上的乡村聚落和城市。
-山区地势起伏大,聚落分布相对稀疏,多沿河谷或交通线分布,呈条带状。比如,我国陕西省延安市,其城市就沿着延河两岸分布。
2.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15分钟)
-平原地区聚落的形态
-展示华北平原上某城市的卫星地图,让学生观察城市的形态特征。
-讲解在平原地区,聚落受地形限制小,往往规模较大,形态较为规整,多呈团聚型、棋盘式,城市道路多为棋盘状布局。这是因为平原地形平坦开阔,便于集中布局各项功能区,交通线路也易于规划建设。
-山区聚落的形态
-展示山区某村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村落的分布和形态特点。
-分析山区聚落由于地形崎岖,聚落往往沿河谷或山谷延伸,呈条带状分布。这是为了充分利用相对平坦的地形和充足的水源,同时也便于与外界联系。例如,在山区河流谷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