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具体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详细地点]
3.工程规模:总建筑面积[X]平方米,包括[具体建筑单体及层数]
4.基础形式: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及设计要求,本工程采用[具体基础形式,如筏板基础、桩基础等]
二、编制依据
1.设计文件:[工程设计图纸、设计变更等]
2.地质勘察报告:[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
3.相关规范和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201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规范》(GB50666-2011)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T1499.1-2017)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1499.2-2018)
-其他相关规范和标准
三、施工部署
1.施工目标
-质量目标:确保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符合验收标准,一次性验收合格。
-安全目标: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减少一般安全事故,确保施工安全。
-进度目标:按照总进度计划,确保地基与基础工程按时完成。
2.施工顺序
-测量放线→土方开挖→地基处理(如有)→基础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养护→土方回填
3.施工进度计划
-绘制详细的施工进度横道图,明确各分项工程的开始时间、完成时间及持续时间。
-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及时调整进度计划,确保工程按时完成。
四、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测量放线
1.测量仪器:采用全站仪、水准仪、钢尺等测量仪器,并定期进行校验。
2.测量方法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建立本工程的测量控制网。
-利用全站仪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放线,确定建筑物的轴线和边线。
-使用水准仪进行标高测量,控制基础的开挖深度和浇筑标高。
-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对测量控制点进行复核,确保测量精度。
土方开挖
1.开挖方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机械开挖与人工配合的方式。
2.开挖顺序:按照从浅到深、从一端向另一端的顺序进行开挖。
3.注意事项
-控制开挖深度,避免超挖或扰动基底土。
-预留一定厚度的土层进行人工清理,以保护基底土不受破坏。
-在基坑周边设置排水措施,防止雨水浸泡基坑。
-做好土方的运输和堆放,避免土方随意堆放影响现场施工和周边环境。
地基处理(如有)
1.处理方法: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和设计要求,确定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法、强夯法、水泥搅拌桩法等。
2.施工工艺
-换填法:
-清除基底软弱土层,换填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如砂、碎石、灰土等。
-分层回填,每层厚度控制在[X]mm左右,采用机械或人工夯实,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
-强夯法:
-确定强夯参数,如夯击能、夯击次数、夯点间距等。
-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强夯施工,先进行主夯,再进行副夯和满夯。
-施工过程中,监测夯击效果,如地面沉降、孔隙水压力等,及时调整施工参数。
-水泥搅拌桩法:
-桩机就位,调整垂直度,使搅拌轴垂直于地面。
-预搅下沉,控制下沉速度,使钻头切土搅拌均匀。
-喷浆搅拌提升,按照设计配合比制备水泥浆,边喷浆边搅拌提升,使水泥浆与土体充分混合。
-复搅下沉和复搅提升,确保桩身质量均匀。
3.质量检测:地基处理完成后,进行质量检测,如静载试验、动力触探试验、钻芯检测等,确保地基处理效果符合设计要求。
基础钢筋绑扎
1.钢筋加工
-钢筋在现场钢筋加工棚内加工,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下料、弯曲。
-钢筋的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
2.钢筋绑扎
-清理基底,在基底上弹出钢筋的位置线。
-按照设计要求布置基础钢筋,先摆放主筋,再布置分布筋。
-钢筋的交叉点采用铁丝绑扎牢固,双向受力钢筋的交叉点应全部绑扎。
-对于基础梁、承台等钢筋较密集的部位,应采取措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