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叠合板施工方案.docx
文件大小:40.23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4.26千字
文档摘要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具体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详细地址]

3.建筑规模:总建筑面积[X]平方米,层数为[X]层。

4.结构形式: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部分楼层采用叠合板。

二、编制依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

3.《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5.施工图纸及相关设计文件

三、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组织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图纸,进行图纸会审,了解叠合板的规格、型号、数量及节点构造要求。

-编制叠合板专项施工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流程、质量标准及安全注意事项。

-进行测量放线,确定叠合板的安装位置,并弹出控制线。

2.材料准备

-叠合板:根据设计要求,选用符合质量标准的叠合板,其外观应平整、无裂缝、无变形等缺陷。

-钢筋:采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的钢筋,钢筋应具有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

-预埋件:包括锚筋、桁架钢筋等预埋件,其规格、型号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连接材料:如套筒灌浆料、坐浆料等,应选用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产品。

3.机具准备

-吊装设备:根据叠合板的重量及尺寸,选用合适的塔吊或汽车吊。

-吊装工具:如钢丝绳、吊钩、卡环等,应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其安全性。

-测量工具:如全站仪、水准仪、激光铅垂仪等,保证测量精度。

-其他工具:如扳手、撬棍、木楔等。

4.现场准备

-清理施工现场,确保场地平整、坚实,无障碍物。

-按照设计要求,在基层上弹出叠合板的安装位置线及控制线。

-安装好叠合板支撑系统,支撑间距及高度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准备好操作平台及安全防护设施,如脚手架、安全网等。

四、叠合板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支撑系统安装→叠合板吊运及就位→叠合板校正→钢筋连接及锚固→节点及拼缝处理→混凝土浇筑

2.操作要点

-测量放线

-根据建筑轴线及标高控制点,使用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工具,精确放出叠合板的安装位置线及控制线。

-在基层上弹出每块叠合板的边线、中心线及支座中心线,并做好明显标记。

-支撑系统安装

-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叠合板支撑系统。支撑立杆应垂直于地面,底部应设置垫板或底座,以保证支撑的稳定性。

-支撑间距应根据叠合板的跨度及荷载情况进行合理布置,一般不宜大于[具体间距]。

-支撑顶部应设置可调托座,通过调节托座高度,使叠合板底面平整,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叠合板吊运及就位

-采用塔吊或汽车吊将叠合板吊运至安装位置上方。起吊时,应使用专用吊具,如钢丝绳、吊钩等,确保叠合板平稳起吊。

-缓慢下放叠合板,使其准确就位在支撑系统上。就位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叠合板与支撑及其他构配件发生碰撞。

-叠合板校正

-使用水准仪、靠尺等工具,对叠合板的标高、平整度及垂直度进行校正。

-对于标高偏差较大的叠合板,可通过调节支撑顶部的可调托座进行调整;对于平整度及垂直度不符合要求的叠合板,可采用木楔或千斤顶等工具进行微调。

-钢筋连接及锚固

-叠合板的钢筋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一般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或浆锚搭接连接。

-对于套筒灌浆连接,应先将灌浆套筒安装在叠合板的预留孔中,然后将连接钢筋插入套筒内,使用专用灌浆设备进行灌浆,确保灌浆饱满、密实。

-对于浆锚搭接连接,应在叠合板的预留孔中插入连接钢筋,并采用坐浆料进行锚固,坐浆料应填充密实,确保钢筋的锚固强度。

-叠合板的钢筋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在支座处应设置足够数量的锚固钢筋,以保证叠合板的承载能力。

-节点及拼缝处理

-叠合板的节点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如叠合板与梁、墙等构件的连接节点,应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叠合板之间的拼缝应严密、平整,拼缝处应设置密封材料,以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