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课程名称
《工程力学-土木》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班级
铁道工程技术
(高职一年级)
班级人数
XX
授课地点
XX
授课形式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教学课题
1.2受力图
教材资源
选用教材:“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土木工程力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秀丽主编,2024年出版。
参考教材:《工程力学》王建中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出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结构和荷载的简化方法;
掌握理想约束的约束力;
掌握受力图的绘制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对结构的计算简图进行受力分析;
能绘制受力图。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专注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
受力图
突破措施
动画演示
通过动画演示,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掌握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受力图画法;
引导归纳
观看视频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纳画受力图的步骤。
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
结构与荷载的简化
突破措施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
通过讲练结合法加深学生熟练度;通过小组合作法互帮互助。
教学策略
教法
学法
讲授法、问题导向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资源
(自建)在线开放课、知到APP、智慧职教云、力学小实验、演示动画、微课、PPT、文本、图片等。
(一)课前导学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融入点
课前自学
教师推送在线开放课中《结构的计算简图与实验模型》、《几种理想约束的约束力》、《单个物体的受力图》以及《简单物体系统的受力图》的视频讲解,帮助学生预习知识。
教师在平台推送《港珠澳大桥》电影视频,让学生观看并发表感想,同时思考港珠澳大桥为什么是曲线而不是直线。
通过观看电影《港珠澳大桥》,让学生思考港珠澳大桥涉及到的力学问题,了解港珠澳大桥在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途径,激发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好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
(二)课中提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融入点
课前任务回顾
(约10)
点评课前作业,选取有关《港珠澳大桥》的优秀感想进行展示,引起学生共鸣。
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甘于奉献、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
计算简图与实验模型
(约30)
1.结构的简化
(1)将空间杆系结构简化为平面杆系结构;
(2)用杆件的轴线代替杆件;
(3)用符号表示杆件之间理想化的结点(杆件结构中,杆件之间的连接区称为结点);
按杆件的位移、受力特点,经常将实际的结点简化为理想化的结点。理想化的结点分为3类。
①一类铰结点:被连接的杆件在连接处可以相对转动,但不能相对移动,铰用小圆圈作为符号,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门式刚架的顶铰就是铰结点。
②第二类刚结点:被连接杆件在连接处既不能相对移动,又不能相对转动。刚结点用深色小块作为符号,也可用线段相接的形状表示。
③第三类组合结点:钢筋混凝土屋架的上弦结点规定简化为刚结点与铰结点的组合,称这种结点为组合结点。
(4)用符号表示理想化的支座(结构与基础或其它支承物的连接区称为支座)。
按照被连接杆件的位移、受力特点,平面杆件结构的实际支座被简化为三种理想化的支座:
①固定铰支座
被支承的部分在该处可以转动,不能移动。常用两根在端部相交的短链杆作为符号。
②可动铰支座
被支承的部分在该处可以转动,可以沿支承面的方位做微小移动,但不能在垂直于支承面的方位移动。常用垂直于支承面的短链杆作为符号。
③固定端支座
被支承的部分在该处被完全固定。
2.荷载的简化
以力的形式直接作用在结构上的,称为直接作用,习惯称为荷载。
荷载按其作用的范围或分析的方法,可以简化为分布荷载和集中荷载。
在杆件结构的计算简图中,杆件用轴线代替,分布荷载则表现为沿着一条线段分布。
3.实验模型
用简化的实物作为模型,替代实际结构进行力学分析测试,这样的模型称为实验模型。
①杆件
采用容易变形的钢锯条、硬纸条做杆件。在实验中观察结构的变形,依据力与变形的一致性,推断杆件内部的受力。
②结点
将几根钢锯条端部的孔对齐,插入螺栓,即形成铰结点。在12㎜厚的小木块的不同侧面上锯出锯缝,插入钢锯条,即形成刚结点。
③支座
将两根塑料短杆的一端用螺栓拼到木条的两个孔上,另一端孔对孔穿螺栓再与锯条端孔相连,形成固定铰支座;在木条上开一个V形槽,限制锯条的端部左右移动和向下移动,容许转动,也可模拟固定铰支座。
④荷载
链条展开,模拟分布荷载;链条集中,模拟集中荷载。周围的许多物品,都可以用来模拟荷载。
通过“结构的简化”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明白越是复杂的事情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去化解,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当面对看似很复杂的事情时,我们需要透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