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通过探究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形成,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测量影子的长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对光和影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他们可能了解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基本规律,以及影子的基本特征,如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对实验操作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通常积极参与,喜欢动手实践。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直观理解,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对影子形成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影子与光的直线传播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在进行测量时可能会遇到单位换算和精确度控制的问题。此外,合作学习时,学生可能面临分工不均、沟通不畅等挑战。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科学》三年级下册教科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影子形成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太阳、光源模型,用于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影子形成原理。
3.实验器材:准备直尺、白纸、光源(如手电筒)、不同高度的物体(如书本、玩具)等,用于学生进行影子长度测量的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能够舒适地进行实验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地上的影子也会发生变化?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展示一些关于物体影子在不同时间变化的照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影子随时间变化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影子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阳光下物体影子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影子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即光源、物体和影子。
详细介绍影子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3.阳光下物体影子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影子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影子案例进行分析,如日晷、影子的长度变化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科学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影子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影子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影子的方向、影子的长度变化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影子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子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影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影子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影子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分析影子的特点,以巩固学习效果。
1.导入新课
(5分钟)
-开场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不同,地上的影子也会发生变化?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展示照片:“请大家看这些照片,你们觉得这些影子有什么特点?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简短介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阳光下物体影子基础知识讲解
(10分钟)
-讲解影子的定义:“影子是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物体时,物体遮挡光线而形成的暗区。”
-使用图表:“这张图展示了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的关系,请大家仔细观察。”
-实例分析:“比如,太阳光照射在树上,树就会在地面上形成影子。”
3.阳光下物体影子案例分析
(20分钟)
-案例一:日晷的影子变化
-介绍背景:“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