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秋天的雨(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6秋天的雨”为标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雨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文章中的优美词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文化自信:通过阅读《秋天的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家乡和自然的自豪感。
2.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学习方法与习惯:学会通过观察、想象、表达等方式,主动探索和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三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拼音、基本的汉字书写和简单的句子表达。在阅读方面,学生能初步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但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修辞手法理解有限。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充满好奇心,对《秋天的雨》这样的描写自然美景的文章有较高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学习风格以直观感受和形象思维为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学生对生词的认读和书写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在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时,学生可能难以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反复阅读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时,可能会感到缺乏灵感和技巧,需要教师提供范例和指导。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实物教具(如雨具、树叶等)。
2.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参考书、网络教学资源。
3.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教学课件、在线阅读平台、教育APP。
4.教学手段:情景教学法、讨论法、游戏法、朗读法、写作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变化,引出话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学生分享对秋天的感受,教师总结秋天的特点,引出课题《秋天的雨》。
2.讲授新知(20分钟)
-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针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如“秋雨绵绵”、“金黄金黄”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和停顿。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回顾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5.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课后阅读《秋天的雨》全文,并尝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段关于秋天的文字。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收集秋天的图片或实物,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知识点梳理
1.课文内容理解:
-秋天的雨的特点:绵绵细雨、滋润万物。
-秋天的雨带来的变化:丰收、凉爽、美丽。
-秋天的雨带来的景象:金黄的稻田、红红的枫叶、丰收的果实。
2.修辞手法:
-比喻:将雨比作细丝、珍珠等,形象地描绘雨的细腻。
-拟人:赋予雨人的情感,如“秋雨绵绵,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3.词语积累:
-丰收:指农作物收获丰富。
-滋润:使植物或土地得到水分,促进生长。
-绵绵:形容雨细而连绵不断。
4.句子仿写:
-学习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如“秋雨绵绵,滋润着大地”,学生尝试仿写类似的句子。
5.朗读技巧:
-注意停顿和语气,读出文章的情感。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6.课后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7.写作指导:
-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8.文化内涵:
-了解秋天的传统习俗,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9.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10.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①课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