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9题西林壁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docx
文件大小:15.82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3.51千字
文档摘要

9题西林壁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9题西林壁》一文的学习。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将了解宋代诗人苏轼的生平事迹,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过的《题西林壁》一诗有关联。学生将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同时,通过学习苏轼的生平事迹,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理解诗句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2.语言素养:提升学生运用古文诗词进行表达和欣赏的能力,积累优美的古典诗词语言。

3.思维素养:通过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发展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文化素养: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阅读和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作品,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有初步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富有意境和情感的诗句。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已具备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味,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分析诗句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9题西林壁》这首诗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困难,二是难以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三是分析诗歌时缺乏有效的思维方法和策略。此外,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将诗歌与诗人的生平事迹相结合,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也可能是一个挑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述,介绍苏轼的生平和《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的整体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创设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利用PPT展示诗歌内容、苏轼的生平图片和《题西林壁》的书法作品,增强视觉效果。

2.朗读教学:通过师生共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互动软件:运用互动软件进行诗词接龙、填空等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著名诗作——《题西林壁》。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苏轼的世界,感受这首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很好,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首诗的题目是《题西林壁》,那么“西林壁”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知道,“西林壁”指的是庐山的西面山壁。那么,苏轼为什么要题壁呢?请同学们继续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学生):(阅读课文)

(教师):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答案。苏轼题壁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人生、自然的感悟。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细读课文,品味诗意

(教师):同学们,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现在,我们来逐句品味,看看苏轼是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的。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这句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庐山的形态都不相同。这里的“横”、“侧”、“远”、“近”、“高”、“低”六个字,把庐山的千姿百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对偶、比喻。

(教师):没错,这里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横看和侧看的景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庐山景色的独特感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哲理。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里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这句诗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缺乏客观的视角。要想真正认识事物,我们需要跳出自己的局限,换一个角度去观察。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