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游戏在教室里认一认(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数学游戏在教室里认一认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星期一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册的学生刚刚接触正式的数学学习,他们的数学认知还处于基础阶段,对数字和形状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正在逐步建立。本节课的主题“在教室里认一认”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他们通过熟悉的场景来学习数学。
从知识层面来看,学生在入学前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和形状的初步认知,但对于数字的书写、顺序、以及形状的名称和基本特征了解有限。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巩固和拓展这些基础知识。
在能力方面,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他们更依赖于直观的教具和具体的操作来理解数学概念。因此,本节课将采用实物教具和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通过直观感受来理解数学。
就素质而言,一年级学生的自律性和注意力集中能力还有待提高,他们可能容易分心或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并通过团队合作的小游戏来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以便跟随课堂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教室各角落的图片,以及形状卡片,帮助学生识别和记忆教室内的物品和形状。
3.实验器材:准备数字卡片、形状拼图等教具,以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操作和游戏。
4.教室布置:设置小组讨论区,确保每个小组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活动;在教室内布置“我在教室里找到了”的展示板,用于学生展示他们的发现和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教师提问
1.同学们,你们在教室里都看到了哪些物品?
2.请大家举一举例,你认识教室里的哪些物品?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在教室里认一认,看看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多的物品,并且记住它们的名称。
二、新课教授
(一)实物操作,认识物品
1.教师出示教室内物品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说出物品的名称。
2.学生模仿教师,用手指着图片或实物,大声说出物品的名称。
(二)游戏互动,巩固认知
1.“寻找宝藏”游戏:将教室内的物品名称写在卡片上,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寻找并说出对应的物品名称。
2.“我是小小侦探”游戏:教师给出一个物品的描述,学生根据描述找出对应的物品。
(三)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1.教师出示一组物品的图片,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2.学生之间互相提问,考察对方对物品名称的掌握程度。
(四)总结提升,拓展认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如何在教室里认一认。
2.提出问题:除了教室里的物品,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其他物品的名称呢?
三、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如何在教室里认一认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说出在课堂上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1.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在家庭环境中进行“寻找物品”的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2.请家长协助孩子收集家中物品的名称,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如何在教室里认一认,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教学内容拓展:在教室里认一认的基础上,可以引入更多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学校食堂、图书馆、操场等不同场所的物品,帮助学生扩大认知范围。
-文化背景拓展:介绍一些与教室物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如书桌的起源、椅子的演变等,增加课堂的文化内涵。
-数学知识拓展:将物品的计数与数学中的加减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认物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数学运算。
2.拓展建议:
-家庭作业拓展:布置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在家中寻找不同类型的物品,并尝试用数字进行计数,如“家里有多少个杯子?”
-实践活动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小市场”活动,让学生扮演小摊主,用所学知识进行物品的买卖和计数。
-社会实践拓展: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到社区或公园寻找不同的物品,并记录下来,回家后与同学分享。
-创意手工拓展:利用教室内的物品,如纸箱、瓶子等,让学生进行创意手工制作,如制作小书架、花瓶等,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数学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