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幼儿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知道泡泡是由空气和肥皂液混合而成的。
-幼儿能够探索不同形状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并描述其特点。
-学会用不同方法制作泡泡液,掌握制作泡泡液的基本配方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耐心细致的品质,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泡泡形成的原理。
-探索不同形状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
-学会制作泡泡液。
2.教学难点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泡泡形成的过程和原理。
-尝试改变泡泡液配方,观察泡泡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让幼儿通过自主操作实验,观察泡泡的产生、形状等现象,探究泡泡形成的原理和相关科学知识。
2.观察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泡泡的各种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思维。
4.演示法:教师通过示范操作,向幼儿展示制作泡泡液、吹泡泡等过程,让幼儿更直观地学习。
四、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洗洁精、水、白糖、胶水、吸管、塑料瓶、泡泡棒、泡泡枪、杯子、勺子等。
-不同形状的工具,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的泡泡棒。
-各种颜色的食用色素(用于调制彩色泡泡液)。
2.场地准备
选择宽敞、通风良好的室内场地或室外空旷的草地作为活动场地,确保幼儿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吹泡泡活动。
3.经验准备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泡泡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如见过泡泡机吹泡泡、自己用吸管吹过泡泡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5分钟)
1.教师提前在教室的角落或窗户上吹一些泡泡,让泡泡在教室中飞舞。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看!教室里飞来了好多漂亮的泡泡,你们喜欢泡泡吗?有没有吹过泡泡呀?是用什么吹出来的呢?引导幼儿回忆吹泡泡的经历,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探索泡泡形成的原理(10分钟)
1.教师拿出一杯泡泡液和一根吸管,为幼儿示范吹泡泡的过程。
-教师先将吸管放入泡泡液中蘸一下,然后对着吸管轻轻吹气,吹出一个大大的泡泡。
-提问幼儿:泡泡是怎么出来的呀?引导幼儿观察泡泡是从吸管的一端冒出来的,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与泡泡的关系。
2.教师进行简单的解释:小朋友们,我们吹出的泡泡呀,是因为我们把空气吹进了泡泡液里,空气和泡泡液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泡泡。就像我们吹气球一样,把空气吹进去,气球就鼓起来了。
3.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吹泡泡实验,每个小组发放一杯泡泡液和一根吸管。
-幼儿尝试用吸管吹泡泡,感受泡泡形成的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吹气,观察泡泡的产生,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不要将泡泡液弄到眼睛里。
(三)探索不同形状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15分钟)
1.教师向幼儿展示不同形状的泡泡棒,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用这些不同形状的泡泡棒能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引发幼儿的猜测和好奇心。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发放不同形状的泡泡棒和一杯泡泡液。
-幼儿用不同形状的泡泡棒蘸取泡泡液,尝试吹出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并与之前用吸管吹出的泡泡形状进行比较。
-教师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泡泡的形状,如圆形的泡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三角形的泡泡棒吹出的泡泡有点像三角形,但是角是圆圆的等。
3.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集体讨论。
-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小组的发现,说说用不同形状的泡泡棒吹出的泡泡形状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虽然我们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但是泡泡都是圆圆的,因为泡泡表面的张力使得泡泡尽可能地收缩成表面积最小的形状,而在相同体积下,球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泡泡总是圆圆的。
(四)制作泡泡液(20分钟)
1.教师向幼儿介绍制作泡泡液的材料,如洗洁精、水、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