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4.9《摆一摆、想一想》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摆一摆、想一想》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9节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数数、识数、写数的基础上,通过摆一摆小物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运算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他们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进行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对10以内的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加减法运算,他们可能还处于模糊的理解阶段。因此,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需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具体的操作中,总结出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新课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过程。
学生操作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操作,体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抽象出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摆一摆、想一想》,以及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和规律。
八.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等方面进行。
九.说教学反思
在课后,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馈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知识点儿整理:
10以内的加减法概念:加法是指将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指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
加减法的运算符号:加法用“+”表示,减法用“-”表示。
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加法规则:两个数相加,将它们的数量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数量。
减法规则:两个数相减,从被减数中减去减数的数量,得到一个新的数量。
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加法过程:先将两个数写成加法算式,然后从个位数开始相加,如果有进位要记得加到下一位上。
减法过程:先将两个数写成减法算式,然后从个位数开始相减,如果被减数小于减数,需要向高位借位。
加减法的运算性质:
加法性质:加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即a+b=b+a,(a+b)+c=a+(b+c)。
减法性质:减法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即a-b不等于b-a,(a-b)-c不等于a-(b-c)。
加减法的运算应用:
求和应用:求两个数的总数量,可以使用加法运算。
求差应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可以使用减法运算。
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利用数轴: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从左到右表示增加,从右到左表示减少。
利用计数器:使用计数器来实际操作加减法的过程,帮助理解运算规律。
加减法的运算扩展:
进位加法: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时,需要向前进位。
借位减法:当被减数小于减数时,需要向高位借位。
加减法的运算实例:
加法实例:7+5=12,表示有7个物品加上5个物品,总共有12个物品。
减法实例:10-3=7,表示有10个物品减去3个物品,还剩下7个物品。
加减法的运算练习: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的运算,巩固所学知识。
实际应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提高运用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过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步作业练习题:
请用“+”或“-”连接下面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7+5=12
9-4=5
6+3=9
8-2=6
7+5=12
9-4=5
6+3=9
8-2=6
请计算下面的加减法算式:
7+5=12
9-4=5
6+3=9
8-2=6
请找出每组数中缺失的数字,使等式成立:
7+__=12
9-__=5
6+__=9
8-__=6
7+5=12
9-4=5
6+3=9
8-2=6
请用数轴表示下面的加减法运算: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