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检测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ě)寂寥(liáo)彷(páng)徨惆怅(chàng)
B.方遒(qiú)颓圮(pǐ)彳亍(chù)迷茫(máng)
C.河畔(pàn)漫溯(sù)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笙箫(xiāo)满载(zài)荡漾(yàng)
答案:ABCD
解析:A选项中,“百舸”的“舸”读“gě”,“寂寥”“彷徨”“惆怅”读音无误;B选项“方遒”“颓圮”“彳亍”“迷茫”读音都正确;C选项“河畔”“漫溯”“青荇”“长篙”读音准确;D选项“斑斓”“笙箫”“满载”“荡漾”读音也都符合规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愁怨凄婉万户候风华正茂
B.长蒿榆阴竟自由挥斥方遒
C.寂寥斑斓岁月稠激扬文字
D.苍海凌侮怅寥廓书生义气
答案:C
解析:A项“万户候”应写作“万户侯”;B项“长蒿”应是“长篙”,“竟自由”应为“竞自由”;D项“苍海”应是“沧海”,“书生义气”应是“书生意气”。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答案:C
解析:A项“不可救药”指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用在上课早退这件事上程度过重;B项“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含贬义,与大家赞成有价值的建议的语境不符;C项“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用于形容伪劣药品的危害恰当;D项“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含贬义,与科学工作者提出宝贵建议的语境不符。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答案:D
解析:A项“通过……使”的结构,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B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C项“防止不再发生”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的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B.《雨巷》的作者是戴望舒,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C.《再别康桥》的作者是徐志摩,他是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D.《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是艾青,原名蒋海澄,代表作有《光的赞歌》《向太阳》《北方》等,他的诗风雄浑壮阔、大气磅礴,不注重细节描写。
答案:D
解析:艾青的诗风雄浑壮阔、大气磅礴,但同时也注重细节描写,如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就有很多细腻的细节刻画,所以D选项表述错误。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他________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2)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________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3)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________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A.犹豫逐步化装
B.迟疑逐渐化妆
C.迟疑逐渐化装
D.犹豫逐步化妆
答案:A
解析:“犹豫”着重于人的内心拿不定主意;“迟疑”着重于行动上的迟缓、不果断。这里用“犹豫”更合适。“逐步”强调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逐渐”强调渐渐、慢慢地变化。“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有计划的,用“逐步”恰当。“化装”指改变容貌、装束以隐瞒身份;“化妆”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这里是为了躲避搜捕改变身份,用“化装”。
7.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红遍”“尽染”写出了枫叶经霜后变红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雄鹰在天空中矫健有力地飞翔、鱼儿在水中轻快自如地游动的情景。
C.“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她”,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失落的惆怅。
D.“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