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四单元 第1课 端午传情 教学设计 人美版2025美术七年级下册.pdf
文件大小:129.74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1
总字数:约4.34千字
文档摘要

《端午传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文化内涵,熟知端午节相

关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等知识。

熟练掌握与端午节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手工制作(香囊、纸粽、

龙舟模型等)、书法等,能够运用多种材料和技法,创作出具有端午节特色的艺

术作品。

准确把握端午节文化元素的特点和运用方法,能够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

自己的艺术创作中,提升艺术创作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端午节的图片、视频、实物等资料,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审

美感知能力,使其学会从艺术的角度欣赏和理解端午节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地调查(如走访传统手工艺人、参观民俗博物馆

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端午节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和

自主探究能力。

在创作实践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的材料和表现形式,锻炼学生

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文化传承意识,让学生在参与端午节相关活动和

创作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凝聚力,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

任感。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

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全面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习俗、文化内涵,感受端午节独特的文化魅

力。

熟练掌握与端午节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材料创作

出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端午节主题艺术作品。

(二)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

现代创意相结合,展现独特的视角和艺术风格。

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关注和传承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系统讲解端午节的历史、习俗、文化内涵等知识,使学生对端午节

有初步的理性认识。

欣赏法:展示端午节的图片、视频、艺术作品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端

午节的氛围和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

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

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法:创设端午节的情境,如模拟端午节的庆祝活动、布置具有端午

节氛围的教室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

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端午节的图片、视频、音乐、诗词、艺术作品等资料。

绘画工具,如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绘画纸、画板等。

手工制作材料,如彩色卡纸、皱纹纸、丝线、香料、剪刀、胶水、胶带、竹

签、小木棍等。

实物道具,如真的香囊、粽子、龙舟模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端

午节的物品。

相关书籍和杂志,如关于端午节的民俗研究书籍、传统手工艺制作杂志等,

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一段端午节赛龙舟的视频,视频中展示热闹的比赛场景、激昂的鼓点和

人们欢呼雀跃的画面。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的活动吗?看到这样的场景,

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端午节赛龙舟的印象和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端午传情,强调端午节是中华

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激发学生对端午节文

化的探究兴趣。

(二)新授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端午节起源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如纪念屈原、伍

子胥、曹娥等传说,以及端午节与古代祭龙、驱邪防疫等习俗的关联。

以屈原的故事为例,详细讲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他投江殉国的悲壮事迹,以

及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在端午节举行各种活动的由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不仅仅是

一个节日,更是一种对历史人物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