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重要史事与逐次更替规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形态渐趋成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培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2.观察并解释相关文物图片与地图,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感受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及其原因规律。
2.夏、商、西周时期遗存文物的解释及联系。
教学难点:
1.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与历史作用。
2.夏、商、西周时期遗存文物的解释及联系。
学情分析
1.学习起点:七年级学生初接触历史,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学科学习能力、历史思维尚待发展。
2.困惑点:对一些重要史事的横向纵向联系较难串联;对一些历史概念理解存在偏差;观察解释遗存文物的能力需要发展。
3.提升点:通过链接“过去和现在”,重内驱善求索;通过联结“重要史事及相互联系”,知更替明主题;通过衔接“学科情境和教学立意”,历史解释厚植情怀。做好“龙”的传人的代言人。
课标分析
1.内容要求: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2.学业要求:①了解夏商西周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史事,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②知道各类遗存、史料是认识夏商西周历史的证据,尝试运用史料说明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对该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现象,如“家天下”、妇好、分封诸侯等,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影响和意义。通过治乱兴衰的史事,认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的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④了解这一时期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增加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3.学业质量:①掌握夏商西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②了解夏商西周王朝更替过程中的各种联系;③认识奴隶制王朝更替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
教学过程
导入:“龙”的传人来寻“龙”——请在课本中找到这三幅图片;观看“突出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地位”(来源新华社)并结合“龙年寻‘龙’知龙意”(来源央视新闻)的合成视频,了解不同时期龙的形状,说说与龙相关的成语或典故。
学生活动:泛读课本并快速找到三幅图片及代表的王朝;运用经验说“龙”有关的成语典故,知晓龙、凤、尊等“文化符号”意义。
【意图:通过链接“过去和现在”,激发兴趣,重内驱善求索。同时通过绿龙、玉凤、何尊作为既是“物”的又是“意”的载体来串联本课设计。】
第一部分:龙形再现华夏之光照九州——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19页、22-23页,对比两处“禹”的身份有何变化?这反映怎样的制度发展?结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礼记·礼运》)
学生活动:对比课本上的实物类型、文献类型的史料,尝试运用史料说明问题。对大禹、“甲天下”有合理的相信,能初步分析认识影响。
【意图: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困惑点“对一些重要史事的横向纵向联系较难串联”、“对一些历史概念理解存在偏差”,进行“脱敏性”学习,并获得成就感。】
1.课前自主学习任务①“梳理有脉”:提供表格框架
学生活动:泛读课本内容,自主梳理形成基本知识框架,尤其明确重大事件和历史地位。并结合相关材料(来源《左传·昭公六年》、《史记·夏本纪》、《史记·夏本纪》、课本第22页相关史事),归纳夏建立后采取的统治措施:制定刑法,建立军队,设置官职,设置监狱;按征伐“三苗”,开诸侯大会,铸九鼎、划九州;可看出,夏朝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了。
【意图:关注学生在泛读、精读课本自主学习的学业质量成就表现,掌握夏商西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在此基础上,了解夏商西周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夏朝的华夏之光照九州,不仅仅表现在政治上,还在物质文明上。(过渡)
2.学生学习任务②“研习有得”:请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以下课本图片(史事)反映的共同主题。并结合课本及其他相关材料,选择为其中一幅作解说卡。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想象图;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以及绿松石龙形器;
请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反映的主题如“夏朝具有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等。请结合教材及其他材料,选择为其中一幅作解说卡。
解说范例1:该图是专家根据遗存和古代建筑资料绘制而成。二里头遗址,其年代距今约3800-3500年,相当于夏王朝后期,因发现于河南二里头村而得名,印证夏朝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都城、宫殿“择中”而建;手工业作坊说明社会分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