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2课时降水的分布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了解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为后续学习气候类型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打下基础。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通过观察世界降水的分布图,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空间识别和推理能力。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降水分布的原因。
3.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精神,通过探究降水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和科学态度。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图阅读能力,对气候、天气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气候类型和天气现象,但对降水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相对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世界地理充满好奇心,对自然现象的分布规律有着较强的探索欲望。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来理解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视觉学习,通过地图和图表来获取信息;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实践操作和动手实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降水分布的规律时可能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地图的解读能力不足,难以准确识别不同地区的降水类型和分布特点;二是缺乏对气候形成机制的了解,难以从科学角度分析降水分布的原因;三是分析问题时可能存在思维定势,难以跳出已有知识框架进行创新性思考。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于跟随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世界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多媒体图表,以及相关气候现象的视频资料,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地理模型或地图,用于课堂演示和互动。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确保实验操作台整洁,便于进行降水分布模拟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降水的概念和形成条件,那么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学生回答:降水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
(3)教师总结: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讲授
1.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1)教师展示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学生观察并回答: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教师总结: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主要有三条: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2.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1)教师提问:同学们,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是由哪些因素影响的呢?
(2)学生回答: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
(3)教师讲解:
a.纬度:赤道附近太阳辐射强烈,空气上升,形成对流雨;两极附近太阳辐射弱,空气下沉,降水少。
b.海陆位置:大陆东岸受海洋影响,降水多;大陆西岸受大陆影响,降水少。
c.地形: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案例分析
(1)教师展示案例:某地区降水量少,导致干旱,影响农业生产。
(2)学生分析:该地区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
(3)教师总结: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有很多,我们要学会分析问题,找出原因。
三、课堂练习
1.判断题: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有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
2.选择题:以下哪个地区降水最少?()
A.赤道附近B.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C.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D.中纬度沿海地区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学生复述: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教师强调:掌握降水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气候特点,为生活和工作提供参考。
五、课后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特点。
2.思考:如何应对干旱等降水异常现象,保障农业生产?
六、板书设计
1.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