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安塞腰鼓》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是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习课文《安塞腰鼓》,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5.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安塞腰鼓》,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文本的语言特色,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民间文化的内涵,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生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如通过previous学习过的课文,对民间故事、习俗等有所了解。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愿意探索和了解。
-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本内容,但分析深度和细腻度有待提高。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善于合作交流,教师需根据不同风格调整教学策略。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对《安塞腰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不熟悉,可能难以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时,可能存在理解不深刻、表达不准确的问题。
-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先对《安塞腰鼓》进行深入讲解,随后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和文化意义进行小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2.设计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安塞腰鼓的表演场景,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引入实验性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风格的短文。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节奏和氛围,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民间文化相关内容,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民间艺术形式?谁能分享一下你对它们的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安塞腰鼓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种来自陕北的民间舞蹈——安塞腰鼓,它有着怎样的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安塞腰鼓》,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生字词。
-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重点分析安塞腰鼓的动作、音乐、文化内涵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作者在描述安塞腰鼓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布置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如:“安塞腰鼓在你的家乡是否常见?你能描述一下你见过的民间舞蹈吗?”
-教师选取几个重点句子,让学生模仿其语言风格,创作一段关于其他民间艺术的短文。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安塞腰鼓的文化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学习感受,以及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安塞腰鼓或其他民间舞蹈的短文,字数不限,注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鼓励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意。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安塞腰鼓》课文,对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有了准确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能够详细描述安塞腰鼓的动作、音乐和表演特点,理解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将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能力提升方面:
-学生的阅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