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钢铁长城(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河北专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第15课钢铁长城》选自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教学(河北专版)。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建设方面的重要成就,特别是以“钢铁长城”为代表的边防建设。课程内容包括: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边防建设的发展历程;
2.钢铁长城的修建背景、过程及其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钢铁长城对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的深远影响;
4.我国在国防建设方面的其他重要成就,如导弹、核武器等。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思维、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
1.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对钢铁长城建设背景和过程的学习,理解国防建设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
2.国家意识:通过学习钢铁长城的建设及其在国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情感。
3.文化认同:引导学生理解钢铁长城作为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成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智慧的具体体现,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2023-2024学年八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细节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运用历史思维进行深入思考。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历史事件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可能在理解复杂历史概念时存在一定难度。在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遵守课堂纪律,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此外,学生在对课程学习的态度上,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程抱有积极的态度,但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历史学习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家意识。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软件资源:历史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历史资料电子文档、网络历史资源库
-教学手段: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视频观看、课堂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建设的短片,展示钢铁长城的壮观景象。
2.提出问题:请大家观看短片后,思考以下问题:
-钢铁长城是什么?
-它是在什么背景下修建的?
-钢铁长城在我国国防建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1.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建设背景,强调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2.介绍钢铁长城的修建过程,包括时间、地点、修建目的和意义。
3.分析钢铁长城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如提高边防能力、巩固国家政权等。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引导学生理解钢铁长城的重要性。
4.讨论钢铁长城对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的影响,以及它在我国国防建设中的地位。
三、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钢铁长城对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你认为我国在国防建设方面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何加强国防建设,以维护国家安全?
2.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1.教师给出几个与钢铁长城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现场回答。
2.学生互相提问,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课堂总结(用时2分钟)
1.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钢铁长城在我国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提醒学生要树立国家意识,关注国防建设,为国家安全作出贡献。
六、作业布置(用时3分钟)
1.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钢铁长城的短文,字数不限。
2.收集有关我国国防建设的资料,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本节课通过导入、讲授、互动、巩固、总结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了解国家在法律层面对国防建设的规范和要求。
-《中国近代史》相关章节:深入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建设的发展历程。
-《中国军事史》相关章节:探讨钢铁长城在军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军事地理》相关内容:分析钢铁长城在全球军事地理中的重要性。
-相关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