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说课稿新人教版选修3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历史第3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第3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过程,理解战争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学生将学会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历史解释能力,增强对和平与发展的认识,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中的合作与冲突,以及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学情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知识储备的限制,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缺乏全面的历史视角。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战争的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但对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以及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认识不足。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他们能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但将信息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尚需加强。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待进一步培养。他们需要通过学习历史,理解战争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增强对和平的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行为习惯上,学生普遍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对深度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影响学习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战争影响模拟”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历史纪录片、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战争结束的地理和政治背景。
4.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战争结束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影像,如战争胜利日庆典的画面,引起学生兴趣。
2.提出问题:展示一幅战争结束时的地图,提问学生:“战争结束意味着什么?它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结束的标志和影响,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讲解战争结束的标志:介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2.分析战争结束的原因:讲解战争双方的战略、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原因,使学生了解战争结束的必然性。
3.探讨战争结束的影响:
a.介绍雅尔塔会议:讲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初步建立。
b.分析冷战格局的形成:阐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建立。
c.介绍联合国成立:讲解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简要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影响。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总结战争结束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3.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战争结束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战争结束是20世纪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一?
3.总结:强调战争结束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现场解答。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3.教学创新: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拓展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战争与和平?
2.分析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倡导和平共处。
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战争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增强对和平的珍视。
七、总结(2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战争结束的标志、原因和影响。
2.强调历史学习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用时:5分钟(导入)+20分钟(讲授新课)+10分钟(巩固练习)+5分钟(课堂提问)+5分钟(师生互动)+5分钟(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2分钟(总结)=42分钟
备注:本教案设计符合实际学情,紧扣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创新教学方法等方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