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主要讲述降水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变化规律,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科学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1.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图,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降水变化与分布的成因,形成对降水规律的深刻理解。
3.地理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提升对地理科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层次:七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初期,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注意力易分散,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
2.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接触过简单的地理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在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尚处于发展阶段。
3.素质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渐提高,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但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尚需培养。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表现方面,普遍存在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等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缺乏兴趣,影响课程学习。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由于学生知识背景和能力的差异,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这一节课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系统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气象数据平台、降水分布图
4.教学手段:PPT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型、讨论与互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景观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降水的差异,引发学生对降水分布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降水的定义、类型及测量方法,回顾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相关内容,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降水的概念、降水量的测量、降水的类型以及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图,分析各地的降水特征,如东南沿海的多雨和西北地区的少雨。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因素如何影响降水的分布,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不同地区的降水数据,尝试绘制简单的降水分布图。
教师指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正确理解降水分布的概念。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气象信息。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回家后,收集并分析所在城市的月降水量数据,绘制柱状图,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同时,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特点。
知识点梳理
1.降水的定义: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或冰晶后,从云中落到地面的现象。
2.降水类型:主要包括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三种类型。
-对流雨:由于地表受热不均,空气上升形成对流,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
-地形雨:湿润空气受地形阻挡被迫上升,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
-锋面雨: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被迫上升,水汽凝结形成的降水。
3.降水的测量:降水量通常用雨量计来测量,单位为毫米。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纬度分布规律: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分布规律: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地形分布规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5.降水的时间变化规律:
-全球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不同年份降水量有差异,受气候、天气系统等因素影响。
-季节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6.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影响,适量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生活:降水对人们的生活用水、出行等方面产生影响。
-经济:降水对交通运输、旅游业等经济活动有一定影响。
7.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