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逻辑性,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2.增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提升学生全球视野,认识不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互动与影响。
4.培养学生尊重历史事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过程、成就和问题,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补充和完善。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尤其是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和人物。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逐渐增强,能够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来理解历史。学习风格上,学生多采用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对互动性强、实践性强的教学活动较为感兴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此外,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评价可能存在分歧,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观。此外,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术语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详细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其发展脉络。
2.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
4.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历史人物的角色,体验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参与感和代入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苏联时期的历史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回顾20世纪初的全球局势,提出问题:“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苏联是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
2.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等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30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特点,包括斯大林模式、五年计划、集体化农业等。
2.举例说明: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帮助学生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
3.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如重工业发展、农业困境、政治体制等。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场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鼓励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小论文,探讨其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验,进行对比分析。
(以下为教学过程的详细步骤)
一、导入
1.展示苏联时期的历史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苏联是如何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
3.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等知识点。
二、新课呈现
1.讲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背景介绍:20世纪初,全球局势动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过程介绍: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推行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进行集体化农业改革。
-特点介绍:强调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重视科技进步。
2.举例说明:
-列宁: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
-斯大林:苏联的领导人,推行斯大林模式,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赫鲁晓夫:苏联领导人,进行改革,试图改善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3.互动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重工业发展、农业困境、政治体制等。
三、巩固练习
1.学生活动: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