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主要围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与学生在前几节课中学习到的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等知识密切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目标和举措,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环境保护的实践者。
3.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环保法规。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性建议。
5.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认识。然而,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知识层次、能力素质和行为习惯方面仍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方面: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有一定了解,但具体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程度有限。学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挑战认识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
2.能力方面: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时,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在合作学习、交流表达等方面,学生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引导。
3.素质方面: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但部分学生仍存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不良行为。在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
4.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在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和督促。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环保意识。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流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4.加强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政府官员、环保志愿者等角色,体验不同角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与行动。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典型环保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
5.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导向学习,鼓励学生分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如《建设美丽中国》的相关背景知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建设美丽中国”,设计问题如“你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有什么建议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念和我国的相关政策。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建设美丽中国》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自然风光图片或播放环保公益广告,引出《建设美丽中国》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重要政策和具体措施。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如“某地如何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环保志愿者,提出环保建议。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