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贾庄镇学区贾庄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1.3民族说课稿新人教版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民族”为主题,通过介绍我国56个民族的分布、风俗习惯、文化特点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各民族,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教学设计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通过观察民族分布图,理解民族地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增强学生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学习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3.提升学生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和谐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
难点:1.理解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比较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异同。
解决办法:
1.通过制作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民族分布的地理规律,并结合地图分析民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利用多媒体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形式呈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3.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民族文化的共性与个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4.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投影仪、电子白板、计算机、民族风情图片集、民族音乐光盘。
课程平台:地理教学软件平台、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民族分布电子地图、民族风俗习惯视频资料、民族文化背景资料库。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实地考察(虚拟)等。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让学生观看关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视频,了解民族分布的初步情况。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民族分布”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如通过预习报告或在线问答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民族分布的初步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如记录对民族分布特点的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民族风情的图片或视频,引出“民族”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文化特色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如通过案例分析不同民族的节日习俗。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民族的地理分布,分享各自的发现。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思考民族分布背后的地理环境因素。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民族分布的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分布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加深对民族分布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民族”课题,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民族构成,并撰写报告。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民族相关的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如指出学生在报告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如完成对家乡民族构成的调查。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如通过网站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如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民族分布的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民族分布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